汽车电动化已成全球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中国市场更是如此。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了120万辆,前七个月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在牌照发放、购车补贴、限购等政策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了越来越多消费者“上车”的唯一选择。
新能源汽车有着显而易见的诸多好处:排放更少,更容易智能化,充电费用比起加油也划算一些。但其短板也不容忽视,最明显的就是续航焦虑以及充电困难,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长假,这些问题又被集中摆到了台面上。
昨天,央视财经的一条新闻登上了热搜:一位从深圳开车回湖南的新能源汽车主,用了整整16个小时走完了预计8小时左右的车程。这不是因为堵车,而是为了充电。
据车主反映,为了给汽车充上电,他需要整整排四小时的队。在此期间,为了防止被插队,他甚至不敢去卫生间。
除此之外,诸如“8个充电桩坏了7个”,“20辆车在4、5个充电桩前排队”,“多人为抢夺充电桩爆发冲突”等新闻也在假期集中出现。
面对十一长假这场“大考”,新能源汽车交出的答卷无疑有些难以让人满意。十一尚且如此,几个月后的春运恐怕更加不容乐观。
如今电动车的续航水平普遍达到了500-600公里,700公里乃至1000公里以上续航的车型也开始陆续出现。这种水平在城市中畅行无阻已不是问题,甚至在长途旅行中也能小试牛刀,前提是别遇上充电难题。
电动车内的电器都需要耗电。如此一来,汽车的续航能力又要打些折扣,因此一些车主会为了省电而适时关闭音响等设备。但耗电大户空调却不是能够轻易舍弃的,尤其是在堵车期间,开着空调那就要眼睁睁看着电量流失,但不开空调又会让等待的时间倍加煎熬。
在这种两难处境之下,有车主在面对堵车时甚至选择了熄火后到车外避暑。这种做法在夏天是不得已的下下策,但是在冬天呢,恐怕连这个下下策都不具备可行性了。
充电桩数量则是另一大难题。
据统计,目前全国高速公路上的充电桩总共有10836个,配有充电桩的服务区数量为2318个,而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678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超过8成。从数量上说,充电桩还存在很大的缺口。从充电速度上来说,国内许多充电桩也无法满足车主的需求。
有车主表示,即便使用快充桩,充一度电也需要将近两分钟,按车辆电池包为50kWh计算,充满就需要将近1.5小时。
另外,很多充电桩的质量也良莠不齐。2014年,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使得国内充电桩数量激增。2015年,国内充电桩数量的增速直接达到了743%。
但早期的充电桩行业尚缺乏规范,导致了野蛮生长。
2016年,《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一部分:通用要求》等5项国家标准出台,在安全性、兼容性等多方面做出详细规定,这也使得充电桩行业迎来了一轮大洗牌。2017年,国内充电桩公司数量达到了1000家,而这个数字在两年后就缩水到了100多家。
在充电桩行业快速增长期间,因为许多公司建桩选址缺乏规划,导致许多充电桩旁杂草丛生,在行业洗牌后彻底沦落为了“僵尸”桩。
因此,国内充电市场虽然账面上有着200万台设施,车桩比达到了世界领先的3:1,但依然有大量车主为充电感到困扰。
对于幸存下来的公司来说,旧充电桩的升级和换代也成了一大难题,尤其是许多尚未实现盈利的公司更是缺乏升级的动力。种种因素的结合,使得国内能够满足当下车主需求的充电桩数量十分稀少。
许多人会说,新能源汽车原本就是用于城市通勤的,用来跑长途本就是欠考虑。这种说法无疑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味了。
如今很多家庭并不具备购买两辆车的条件,同时燃油车的牌照也是许多人无法逾越的门槛,因此新能源汽车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而开车长途旅行的需求又客观存在,尤其是在春运这种车票机票都很难购买的时期,开电动车跑长途就更是成了刚需。
因此,苛责车主没有意义,既然新能源汽车的大势不可阻挡,那要做的就更应该是想办法让它们走得更远。
想要做到这点,除了需要更加科学地规划充电桩布局,提高充电桩使用率外,还需要建设泛用性更强的快充桩。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就曾对此表示:“公共的充换电必须快,不能慢。公共充电场站要么就是快充补电,要么是快换,这样运营商也能挣到钱。否则一个充电桩一天充几辆车,第一赚不到钱,第二客户不愿意来。”
目前,虽然许多汽车品牌都建设了快充桩,但就和手机品牌的快充一样,这些快充桩往往只能供本品牌的汽车使用。而想要建设出适用性更广的快充桩,首先就需要建立一个行业通用的快充标准和协议。这既有利于行业的规范,更能为车主带来切实的便利。
如今,充电设施已经被国家纳入了新基建的范畴中,充电桩行业很可能会爆发第二春。对于仍处在“冬天”的电动车来说,真心希望这个春天能够来得更早一些。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