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三“踏”车门而不“造”,余承东为梦妥协

电科技袁创04-07 12:09

3月31日,华为内部发文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这一次的有效期是5年。

4 月 1 日,在2023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上,余承东直接表示,“华为不造车,是帮助车企一起造好车,我们一直坚持这个理念。” 就在同一天,问界门店开始拆除所有华为相关字样的宣传物料,该决定由余承东亲自下达。

1.png

实际上,华为内部对于是否造车一直存在分歧,作为“造车一派”的余承东为何最终妥协?“妥协”背后似乎还隐藏着深深的不甘,为华为是否造车蒙上一层面纱。

三种模式难消造车猜疑

华为进入汽车行业实际上已有九年多的时间,而对于是否造车的争议始终未消。 

早在2013年,华为便在MWC上展出了前装车载移动热点DA6810、汽车在线诊断系统DA3100,及符合汽车标准的3G、4G通信模块。转年,华为就先后与东风、长安签署合作协议,在车联网平台、车载通信设备等方面展开合作,目的是加快自动驾驶相关设备的研发。

2014年被业界视为“新能源造车元年”,这一年特斯拉开始在中国市场售卖、“蔚小理”横空出世、大批创业者加入造车大军。这个节骨眼上,华为与车企开启合作,密集部署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测试,也难怪当时就连苹果和谷歌都开始投入大量资源在智能汽车领域上。

五年后,即2019 年,华为果然明确宣布进入汽车市场。5月份,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简称“车 BU”),正式明确华为汽车业务架构及战略方向。华为将过去30年积累的ICT技术优势延伸到智能汽车产业,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核心供应商,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2.png

在随后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发布了HiCar和鸿蒙OS。彼时,华为探索了三种模式帮助车企进行智能化转型。 

第一种零部件供应模式,即将定制化的零部件直接销售给车企,向车企提供标准化的零部件;第二种Huawei Inside模式(HI),即为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目前案例包括华为与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的合作等;第三种则为智选车模式,在第二种模式基础上,帮助客户完成工业设计等环节,参与汽车的产品设计、产品体验、产品营销、产品渠道、零售营销等各个方面,案例包括问界M5、问界M7等。第三种模式正是由余承东主导。

3.png

从所提供的服务来看,三种模式无疑是由浅入深地参与到造车环节中。实践证明,更为深入合作的智选车模式效果最好。

余承东曾坦言,“过去我们的想法是想成为零部件、Tier1的供应商,成为汽车领域类似于另外一个博世或大陆这样的供应商。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好像这个条件不太成立,因为华为做的不是像博世和大陆那种刹车、转向等自动的标准化部件,而是软件、算法、云、芯片等软的部分,是智能化增量的部分。” 

于是,HI模式与智选车模式成华为主要的发展路线,但从合作进展来看,智选车模式更胜一筹。 

目前,HI模式基本只剩长安阿维塔,余承东透露,“广汽放弃不做了,北汽(极狐)的产品定义和竞争力存在一些问题。”广汽集团同时宣布,其与华为在广汽埃安AH8项目上的合作变更,由广汽与华为联合开发变为自主开发,华为将继续以重要供应商身份参与其自主品牌车型的开发及合作。

4.png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模式的整车定义和销售主导权在车企手中,尽管合作初衷是互通互补,但华为有更多“野心”,希望在造车链路上走得更深;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依赖车企销量,如果车卖不出去华为也无法形成商业闭环。

相比之下,智选车模式更合华为心意,不仅为车企提供产品部件、技术方案,还提供整个管理体系。正如余承东所说,“华为擅长的是智能化、电能化、网联化,软件、算法、芯片的能力。而以软件为核心驱动上,正好是车厂所不擅长的,所以华为与车厂合作,可以实现非常好的合作共赢。”

在这种模式之下,2021 年4月,重庆小康旗下的赛力斯与华为正式达成深度合作,赛力斯华为智选 SF5 车型上市。同年12 月,华为与小康的“华为智选”模式进一步升级,双方合作推出了新品牌 AITO。

AITO问界发布之初便凭借华为光环,连续多个月单月交付破万,2022年全年销量超过7.5万辆。值得注意的是,“深度合作”的背后是华为主导,参与产品外观设计、内饰设计,提供智能化方案、营销宣发方案、终端渠道销售。

整个流程下来,说是华为造车也并不夸张,就在外界不断猜疑华为自己造车的可能性时,任正非却签署发布了有效期五年的内部决议,重申华为不造车。 

华为缘何三“踏”车门而不“造”?

2020 年 11 月,任正非签发文件强调 “华为不造车”,并严厉表示 ,“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在文章底部则标明,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 3 年。 

今年3月31日,任正非把这一期限延长至5年,并对华为标志在汽车设计上的出现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 

实际上,任正非的决绝并不难理解,尚未在制裁中走出来的华为的确需要慎重。

从国际层面来看,自2019年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华为进行制裁和打压,包括禁止华为从美国公司购买技术和设备、将其列入实体清单、并对华为高管提出指控。受此影响,这几年华为在美国和一些其他市场上受到了限制。

2022年财报发布之际,孟晚舟感叹道,过去一年,华为从被制裁的战时状态转变为制裁常态化的状态。余承东也坦言,“华为失去了很多国外合作伙伴,在中国车企中,理想、蔚来等新势力有自己的追求,也不会(向华为)采购;能选华为的一般是传统车企,这其中怕失去灵魂的也不选华为。”

余承东所言极是,从国内层面看,新能源汽车市场仍面临两极分化的局面。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式增长,产销量分别为705.8万辆、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达96.9%、93.4%,全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5.6%,同比提升12.1个百分点,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

尽管如此,除比亚迪、长安汽车龙头外,其他造车新势力无不陷入“越卖越亏”的窘境。以“蔚小理”为例,2022年均未盈利,分别亏损达144.4亿元、91.4亿元、20.3亿元,同比亏损分别扩大259.4%、88.1%、531.4%。

尽管如此,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他们的目标是打造自己的新能源品牌,不太可能让华为喧宾夺主。就连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华为作为大牌供应商,价格比较高,也不受控。仍处于亏损期的新势力自然不太可能与华为合作。 

整车制造是重资产投入的业务,且要跨过亏损期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对于目前的华为来说,显然也不切实际,要下场亲自造车就要靠现有盈利板块来填补汽车版块的亏损。从华为现有的财务业绩来看,稳健依然是关键。 

2022年年报显示,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423亿元,同比增长0.9%,净利润356亿元,下降68.7%;经营活动现金流178亿元,下降70.2%;净现金1763亿元,下降26.9%。 

孟晚舟表示,华为财务盈利情况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整体经营利润在下滑,同时研发投入加大。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则指出,2023年是华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之年。严峻的外部环境和非市场因素,继续影响着公司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三大业务板块中,运营商和企业业务都是盈利的,运营商业务营业收入达2840亿元,约占总收入的44%。汽车版块虽已累计投入206亿元,但2022年智选车营收不过20.77亿元,而余承东对汽车板块的目标是最迟2025年要盈利。 

在这种情况下,比起造车的伟大蓝图,如何通过华为解决方案帮助车企卖更多的车,从而帮助华为获利才是眼下最重要的问题。

时代变了,承东的初心犹存 

“这个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若干年后,大家都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

这是3 月 31 日晚余承东在 “ 华为不造车 ”决议下的留言评论,几个感叹号似乎道出了他的“妥协”与“不甘”。

4.png

2021年,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在华为技术大会上表示,“我们老余(余承东)就不服气,但他只有一票。老余作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从消费者BG出发,他就想造车。”

在2022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徐直军再次直言,有些部门、个人、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的品牌,这件事情一直在查处过程中,华为30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滥用。

其实,从华为不断深入进造车腹地的举措来看,余承东造车的心思是一直在的。因为华为的确不缺研发实力,完全有能力构筑汽车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实现我国的自主可控。更重要的是,正如上文所述,未来新能源车前途无量,余承东想利用技术优势来为消费业务开辟新路在情理之中。

不过,宏图的实现并不容易,落在销售上依旧艰难。余承东虽曾为华为定下“一年要卖出30万辆车”目标,但却坦言在去年的多种挑战下能做到10万-20万辆就已是奇迹,最终AITO问界的全年销量尚未达到10万辆。

作为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纵有鸿鹄之志也不能对现实视而不见。何况,造车与否还是任正非说了算。 

于是,“只有一票”的余承东只好选择“妥协”,脚踏实地帮助车企卖车。他指出,“帮助我们的车企取得更好的商业成功,能够真正地打造高品质、卓越体验的智能电动网联汽车;能够跟产业共同发展,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成功;希望我们自己也能够形成商业闭环,实现生存和发展。”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对于华为来说,目前的稳健方案不失为良策,只要余承东的初心犹存,造车与否便交给时间验证。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