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现,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在持续走低,不仅是Macan和Taycan等主流车型在打折促销,就连911这样的经典跑车也在打折,最高优惠幅度可以达到30万元。这一现象引发了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关注和讨论。
保时捷为什么要降价?降价能否提升销量?降价会不会影响品牌形象?价格下沉之后的保时捷,中产阶级能否成为它新的消费群体?
91che认为,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降价促销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在经济下行、竞争加剧、规模化战略失效的背景下,为了维持销量和市场份额而做出的妥协。
但这种策略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导致品牌溢价和品牌力的大幅下滑。
首先,保时捷降价促销是在经济下行和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被迫做出的选择。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者信心下降,豪华车市场也受到了冲击。根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豪华车市场销量同比下滑3.2%,2023年前三季度同比下滑5.6%。
在这样的情况下,位于豪华车金字塔顶端的超豪华品牌也难以独善其身。而且,在超豪华市场上,保时捷还面临着来自宾利、兰博基尼、法拉利等品牌的激烈竞争。这些品牌虽然没有规模化的压力,但是在产品力、技术力、服务力等方面都有着强大的优势。
因此,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需求萎缩、消费者挑剔的市场环境下,保时捷不得不通过降价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其次,保时捷降价促销也并没有起到提升销量的效果,反而导致了品牌溢价和品牌力的大幅下滑。根据保时捷中国官方发布的数据,2022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8.6万辆,同比下滑2.5%,这也是保时捷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次出现下滑。
2023年,这个趋势在加大。保时捷前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分别为2.14万辆、2.25万辆、1.69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21%、-2%、-40%。今年1-9月,中国成为保时捷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场,同比下滑12%。
这些数据说明,保时捷的降价策略并没有吸引到足够多的消费者,反而让原有的消费者感到失望和不满。因为对于超豪华品牌来说,价格不仅是一种成本,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如果一个超豪华品牌开始打折促销,就意味着它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且很难逆转。这样就会损害品牌的形象和声誉,降低品牌的溢价能力和忠诚度。
最后,保时捷降价促销是规模化战略失效的结果,也是规模化战略的无奈延续。保时捷近些年一直在走规模化路线,想多卖车。从卡宴开始,到Macan、帕拉梅拉都是基于规模化的思路而打造的。
这些车型大大提升了保时捷的销量,曾让保时捷一时间在超豪华市场风光无两。但是在经济下行的大周期下,因为富人们消费也会更加谨慎,保时捷的规模化战略反倒成了掣肘,因为已经扩张的产能、经销商网络是无法收缩的。
值得注意的是,保时捷现在已经实现独立上市,需要好看的财务报表对股东和投资人有所交代。在规模化的道路已经无法回头的保时捷,只能继续想办法提升销量,即便降价也在所不惜。
综上所述,91che认为,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降价促销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在经济下行、竞争加剧、规模化战略失效的背景下,为了维持销量和市场份额而做出的妥协。
但这种恐怕策略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未来,保时捷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标客户和产品策略。如今保时捷频繁降价促销,可能正是寄希望于中产阶级成为其新目标客群。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中产阶级是一个庞大而有潜力的消费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收入水平、较强的消费能力、较广的消费视野、较高的消费需求。他们对于汽车产品不仅关注价格和性能,更关注品质和体验。
他们对于超豪华品牌有着向往和追求,但是又不愿意为了一个高昂的价格而放弃其他方面的享受。因此,如果保时捷能够在降价的同时,保持其产品的品质和体验,提升其服务和售后,那么就有可能吸引到这些中产阶级的消费者,让他们成为保时捷的新的忠实客户。
当然,这也需要保时捷在产品策略上做出一些调整,比如推出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和喜好的车型,比如更加注重智能化、环保化、个性化等方面的创新,比如更加强调品牌的文化和调性,让消费者感受到保时捷的独特魅力。
总之,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降价促销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在经济下行、竞争加剧、规模化战略失效的背景下,为了维持销量和市场份额而做出的妥协。至于这种策略能否成功,保时捷能否像七折虎六折豹的捷豹路虎一样,下沉成为中产阶级的新座驾,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