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醒来后,我发现自己身处一间阴冷干燥的地牢中,唯一能够看见的是一部不属于我的Iphone手机。铃声响起,我接起这通来自号码4885的电话,一个神秘的男人告诉我这部手机的主人是一名极为危险的恐怖分子,而我现在正在执行一项涉及到国家安全的任务。如果我能够从这台手机中得到足够多的信息,我就能重获自由。首先,我需要破解开机密码……
作为解谜游戏,Replica的呈现方式颇具新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玩家面对的不再是神秘的遗迹或是锁上的房间,而是Iphone的手机屏幕,通过IOS系统找到前主人留下的讯息,才能逃出生天。
如果只是这样,Replica算不上出色。这款仅仅由两名韩国开发者制作的独立游戏缺点显而易见:谜题难度不高,而且即使作为一款售价15元的小游戏,流程依然过于短促了。然而,真正让Replica引起讨论的,是它独特的题材:以斯诺登事件为原型,作者设定了一个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架空美国,普通人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收到要严密的监视,异见者被视作“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恐怖分子投入监狱。
更让人意外的,是反乌托邦元素在这部作品中的出色运用。监禁、告发、虐待、思维掌控……欣赏过《1984》、《V字仇杀队》、《发条橙》这些作品的玩家,一定会在游玩过程中感到似曾相识。而在隐藏结局中,作者甚至埋下了《美丽新世界》的伏笔,却未能充分地呈现出来——而这正是笔者试图在这篇文章中探讨的。
老大哥正在看着你。——《1984》
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1984》中,乔治·奥威尔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未来:世界被一分为三,大洋国、欧亚国与东亚国持续着永无止境的战争。其中,大洋国的国民被分为无产者、党员与核心党员三个阶级。广大的无产者们过着印度贫民般的生活,而党员的生活与思想被核心党员牢牢掌控着,所有的文字记录都将被修改以服务于政治目的,无处不在的电子显示屏更是让个人空间缩小至脑内的数平方厘米:老大哥正在注视着你。
“1984的作者预见到了专制的进步,却没有预见到技术的进步。” 2000年,马伯庸在他的中篇科幻小说《寂静之城》中,借笔下人物之口如此评价。显然,《寂静之城》深受《1984》的影响,并加入了大量当代的技术细节,生动展现了一个严格监管下的网络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屏蔽词,只有允许使用的词汇。而且,不仅仅是在网络上,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法律规定必须佩带的监视器也会将任何使用“违法词汇”的犯罪分子逮捕入狱。
无疑,现实世界中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拥有如此绝对的权力进行这种程度的监管。和这两部作品相比,Replica明显更贴近现实。事实上,这部作品的灵感正是源自于斯诺登事件曝出的“棱镜计划”:早在小布什时代,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已经开始暗中搜集各种媒介中的社交信息,除了公开的社交网站之外,通话记录、即时通讯软件的聊天记录与电子邮件的收发也包括在内,并以此为证据多次将嫌疑人定罪。
前CIA职员斯诺登将棱镜计划曝光之后,舆论一片哗然,媒体连篇累牍地跟踪报道,公众在网络上和街头进行抗议。然而,和几乎所有的公众事件的结局一样,结果无非是新的社会热点出现,公众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其他方面,并渐渐地默认了棱镜计划的存在,一些人甚至对抗议者嗤之以鼻:谁会对你的邮件和隐私感兴趣啊?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距离Replica这个游戏中的世界,到底还有多远?
国家即是一切,国家拥有一切,一切为了国家。——墨索里尼
别怀疑了,这不是网上编造出来的伪名人名言,而是汉化组的重新翻译,先前的版本是“国家掌控一切,没有例外,一切不得反抗国家。”这句话是游戏中大部分结局的概括。和奥威尔著名的“战争即是和平,自由即是奴役,无知即是力量”不同,墨索里尼的这三句话描述的情形曾一度在历史上真实出现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希特勒。一战战败后的魏玛政府无力解决国内的困境,于是德国民众通过民主选举让希特勒上台,让渡一部分自身的权力给独裁者,形成了一个巨大、恐怖的权力机器。
去年上映的小成本电影《希特勒回来了》为我们展示了战败后的希特勒穿越到现代德国的有趣设想:来到现代后,希特勒先是通过报纸了解了现代世界的讯息,然后又在酒店中接触到了电视,之后电视台的办公室被教会了怎么使用电脑和因特网。在摄像机的跟踪下,他四处走访德国民众,了解他们政治诉求。通过在脱口秀节目上的精彩演讲,这位曾经的元首以一名模仿希特勒的喜剧演员的身份在现代世界一举成名:
我面前有一名工作人员正在举着题词板,上面写的是一个外国人的玩笑。
为什么要开外国人的玩笑呢?你家里有老鼠时,不会叫来小丑,而是叫来灭鼠人员。
我所住酒店的电视,非常薄,这是一项人类天才的奇迹。
但我们在电视上看的是什么?垃圾电视节目。
在艰难的时代,人们需要轻松的娱乐,我明白。所以1944年有了轻喜剧。
但这个时代艰难到需要用如此毫无意义的东西来轰炸人们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之中?
青年贫穷,老年人失业,出生率历史最低。这不奇怪,谁还想在这个国家生孩子?
我们在把自己带入深渊!
但我们没看到,因为电视,你们看不到深渊。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烹饪节目。
我会一直在电视上抗争,直到我们不仅看到了深渊,并且最终克服。
这番演讲不仅引起了剧中人的赞同,许多观众,包括我在内,看到这些台词时也不禁默默点头。面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各国政府和媒体联手蒙蔽观众,他们不需要编造与欺骗,只要有选择地播出内容就能达到目的。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魔王逐渐露出了獠牙:他与电视台的女台长合作,在Youtube上吸粉,通过Facebook招募党卫军,逐步形成了一股属于他的政治力量。这就像游戏中的社交媒体上,那些声称反对派都是被害妄想症的而当他遇见女主角的奶奶,一位亲历纳粹暴行、父兄死于毒气室的犹太人时,面对老妇人愤怒的指责和驱赶,杀人狂魔撕下了彬彬有礼的温和面纱:可恶的犹太女妖,我当年就应该杀光她们的!
也就是在这时候,男主——从报刊亭发掘出了元首,并将他推向这个世界的小记者,终于意识到了这个“喜剧演员”的邪恶本质。他神经质地冲向女台长,歇斯底里地摔东西,想要阻止被他亲手释放的恶魔,保护他与犹太女主角萌生不久的爱情。结局却是男主被当成疯子,关押在精神病院。女主透过病房门上的小窗去看望身穿病号服的男主,泪流满面,为了爱人的悲惨遭遇,也为了自己与犹太族裔的暗淡未来,而希特勒名利双收,和女台长坐在豪车上,迎接夹道人民的欢呼。
实际上,即使到了影片的末尾,受损害也只会是少部分人,犹太人和难民会被驱逐,而作为德国人民主体的雅利安白人的生活将得到改善,就好比游戏中被逮捕的高中生和“恐怖分子”也只是少数人,多数人生活在高压统治维持下的稳定秩序之中——直到不幸发生在自己身边,这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变成了多数人的敌人。在无穷无尽的政治斗争中,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永远站在“多数人”那一侧。
Remember, remember, the 5th of November
Gunpowder, treason and plot;
I know of no reason, why the gunpowder treason
Should ever be forgot.”
游戏中,有两个结局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第一个结局是汤姆注意到了社交媒体上的记者电话,打开了手机的定位功能并拨打电话求助,然后4885在通话进行到一半时,审讯被打断,所有被关押的人获得自由。
另一个结局,则是玩家通过蓝牙与拿着自己手机的瑞吉进行蓝牙传讯,得知瑞吉筹划中“恐怖活动”的真相。随后,手机上会出现一个按钮,在次日凌晨也就是11月5日按下之后,所有的手机开始放屁。政府缺乏对放屁的手机调查的幽默感,所以释放了“恐怖分子”们。
显然,这个结局是在向《V字仇杀队》致敬。在盖伊·福克曼之夜这个“打倒密谋者与异见者”的日子,V播放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并炸毁了“自由女神像”,而在一系列的行动之后,第二年的11月5日,独裁者苏特勒被杀死,被唤醒的群众在严格宵禁的夜里带上盖伊·福克曼的面具走上街头抗议,并见证了象征着权力的威斯敏斯特宫被炸毁。
依在下之愚见,窃以为和它的前辈们:《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相比,《V字仇杀队》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V这个超级英雄式的设定本身即是《V字仇杀队》最大的败笔,在一个乌托邦社会中选择超级英雄作为主角,以暴力手段对抗集权,就好比给甄嬛发了一挺加特林机枪,她把整个后宫全突突了然后拿枪管顶着皇帝的脑袋要求当皇后。当V杀死苏特勒时,这个故事的内涵也就被矮化成了正义战胜邪恶。而通过V的行动,全英国的人民纷纷觉醒走上街头,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实在是太过于理想化了。
同样,游戏中的这些“好”结局也严重缺乏真实感。接到举报后,一通电话的时间内记者就能闯入秘密监察部门审讯现场并解救受害者,那么这家报社不仅需要福尔摩斯级别的智商和效率,还得有难以想象的权力在背后撑腰,他们的登场在游戏中如同机械降神,生硬地给找到记者电话号码的玩家提供奖励;而因为手机发出放屁声而放弃对“恐怖分子”进行调查,4885的智商在这个结局中简直比灰太狼还低,这是对秘密警察办事能力的一种侮辱。
玩出这两个结局的时候,笔者将这个游戏归类为故作高深实则浅薄的垃圾,但就在我准备把这个游戏批判一番的时候,网上找到的隐藏结局改变了我的想法。
“与受苦受难付出的高昂代价相比,实际的幸福往往显得卑劣。稳定当然不如动荡来得热闹。知足常乐绝不如与不幸做努力抗争那么有魅力,也没有抗拒诱惑,或抗拒被激情和怀疑毁灭那么引人入胜。幸福绝不是宏伟壮观的。”——《美丽新世界》
通过破译前四个结局的摩尔斯电码,可以得到数字4989,在新周目中将这个数字作为锁屏密码输入,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几行字:
Wake up, Tom...
The matrix has you...
Follow the White Rabbit.
>knock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这以后再没回头的可能
############ #############
# RED PILL # # BLUE PILL #
########### #############
就像《黑客帝国》中的尼奥一样,汤姆选择了红药,然后从梦境中醒了过来。
是的,极权社会、监视与监禁、破解密码、求生,这一切都是主角的一场梦。现实世界中的汤姆是一名数据分析师,他每天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享受着信息时代的便利生活,问答社区和购物网站每天都通过数据分析给他推送他想要的内容。
如果玩家选择了蓝药,那么醒来后的汤姆就会继续享受这一切,如同你我,并发自内心地赞美、热爱这大数据时代。但吞下了红药的汤姆开始对这一切警觉了起来,他偶尔会把手机留在家中,故意点击他不感兴趣的广告,用现金代替银行卡,直到:
这张图片的寓意非常明显:人类的行为产生了种种数据,而这些数据被下载到了云端。换而言之,在那些商业公司浩如烟海的数据库中,记录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我们的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点击原文链接,每一次阅读,每一次购买和播放音乐……这些数据被不同的公司所收集,分门别类的保存着,而作为产生这些数据的主体,我们并不拥有这些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商业公司对我们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推送特定的服务。举个例子,在某个音乐网站上,用户A经常单曲循环《小苹果》,用户B听了3次《小苹果》并且收藏了《两只蝴蝶》,用户C从来没听完过《小苹果》和《两只蝴蝶》,平均每周欣赏7次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那么这个网站就会给用户A推荐《两只蝴蝶》,《自新大陆》不会出现在用户A和B的视野中,用户C也接触不到《小苹果》和《两只蝴蝶》。
最早应用这一算法的网站是亚马逊,根据用户的购买记录精准推荐不同的商品,随后这种算法被广泛的在各大平台得到使用。最典型的例子是知乎的新版主页,在设置中启用后,一些不在我关注范围内的回答出现在了我的timeline上。我没有关注过给这些回答点赞的知乎用户,而这些回答中有三分之一的确是我感兴趣,且与我的观点相符的。新版首页的用户能更多地获取他们喜欢的内容,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棒,不是么?
然而,我使用新版主页的时间越久,我就越是感到,自己身处一个巨大的迷宫,四周都是透明的墙壁。当那些与我的看法相左的言论无法出现在我的眼中,我接触到的一切都是我所喜爱与认同的事物时,我也就失去了所谓“更大的世界”。这是一个多元而封闭的时代,我们被数据筛选、分割成不同的用户群体,每一个群体都自成一方世界,按顺序排列在鄙视链上,而不同的群体之间隔着厚重的次元壁,老死不相往来。
隐藏结局中,“恐怖分子”们在11月5日通过某种方式夺取了数据的所有权,具体手段则不得而知。而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则有时主动、有时被动地接受来自商业公司和媒体无处不在的洗脑,从爱好、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影响,逐渐被同化为某一群体中的一员……
最终,现实中的我们沦为了数据的副本——Replica。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