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1年,Kevin Kelly 从仅上了一年的罗德岛大学辍学。2006年11月,在斯坦福大学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到《全球概览》时的情景,KK 说这本书让他意识到“原来是可以不用上大学的”。而当初 Stewart Brand 在《全球概览》每一期内封页上的开场白都是“……一种私人的、个人的力量正在发展,这种个人力量,用来接受教育、寻找灵感、塑造环境,以及与任何感兴趣的人分享自己的冒险经历。”“能促进这一过程的工具,正是《全球概览》所寻找和推广的。”
促进个人力量发展的宗旨,使得《全球概览》可以提供出一条不一样的学习途径。从这一点出发,学习者的身份是 Builder, 是为乐趣解决问题,同时 building 自身的能力,building 自己的生活。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从学习者自身的角度,试图来描绘一种新的人的形象。
现代学校系统是 Planner 角度下的产物
然而,寻求个人力量的发展,恰恰并非是现代学校系统建立的初衷。Seth Godin 用《盗梦工厂》一书这样解释——“大规模的教育……的发明是为了迅速而大量地制造符合工业化体系要求的工人。” Horace Mann 从开始设计公立学校的理念就是“培养品格和教授‘读写算’同样重要。通过灌输服从权威、按时出勤、听铃做事的概念,给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依据定规解决问题,而非是从促进个人力量的发展出发,这样的教育者确实属于典型的 Planner 形象。
同样1914年选答测验的发明,也只是因为当时“迫切需要一个临时而高效的方法筛选学生,迅速地将他们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其发明人 Frederick J. Kelly 教授的原话是“这是一个为普通人设计的低智力层次的测验。”“SAT, 这个用于衡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一个筛选工具,就是基于凯利的低智力层次测验(几乎没有改动)而设计的。而且至今依然如此。” Seth Godin 继续写道,“不是因为它能提高教学质量,而是因为它能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持续、大量地生产学生。”这始终都只是出于 Planner 的需要。
观察那些通过不同的途径取得成功的人们,观察那些自学成才的人们,应该会对我们有所启示。Steven Levy 总结黑客伦理时这么写道,“评判黑客的标准应该是他们的技术,而不是那些没有实际用途的指标,比如学位、年龄、种族或职位。”所以,我们真正能证明自己的东西,是我们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用出来而做到的事情,而非是那些表面上的学位或者证书。Seth Godin 说,“大学的很多问题都是统一的资格认证系统造成的”,“资格认证不是答案,而是症结所在。”我们证明自己能力大小的权利应当属于我们自身,而不是那些资格认证机构得以存在的权力空间。只有那些真正实现“自我变革和全人类变革”的人,才注定会启发更多的后来者加入他们改变世界的步伐,而绝非是大学的资格认证在推动这一进程。
今天,互联网带来了一些改变。从 MIT 的 Open Course Ware 项目,到现在的 Coursera, Udacity, edX 等各种形式的 MOOC, 各大教育机构纷纷选择开放其教育资源,开始不再限制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选择放下手中的权力,这是一个积极的开端,尽管还远远不够。放弃对教育资源的使用限制,放开过时的资格认证系统,大学真正需要做的是放下那种 Planner 的形象,像黑客空间或者孵化机构一样主动去服务于学习者的创造和交流。或者,学校系统最终被后者所取代。
毕竟,学习的自由在于学习者自身。
作为 Builder 的学习者
Thomas Paine 认为,一切智能上的权利,都属于天赋权利。个人既充分具有这种权利,又有充分行使这些权利的能力。对于学习和教育,我们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这项能力重新拿回到自己手中,并且把自己的所学都用出来,直至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效果。Paul Graham 在《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最后写道,“对于书呆子来说,意识到学校并非全部的人生,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它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只要你向前看,你就能超越它,哪怕现在你还是身处其中。”“书呆子并不是失败者。”未来的学习者更不是,基于真实世界的状况,未来的学习成果注定是要把世界改变得更好的。
事实上,那些学习失败的例子,Mr Feynman 早就指出过不少,比如“希腊学者”——“他们可以把苏格拉底说过的话倒背如流,却完全不知道那些希腊字是有其意义的。”还有他著名的“草包族科学”。赋予学到的知识以真实意义,关于这样的务实思维能力,Charlie Munger 认为,“不能苛求每个人对天体力学的掌握达到与拉普拉斯并驾齐驱的地步”,但是“你必须用跨学科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因为“最好最实用的智慧就存在于基本知识中”。
如果能让学到的东西和实际遇上的问题相互结合起来,渐渐地头脑里就能形成一种关于知识和事实的回路网络,然后智慧就会像滚雪球般积累起来。Munger 具体是这么说的,你“必须将答案和有条理的深层理论联系起来”,还要“把读到的东西和所证明的基本概念联系起来”。解释可口可乐从200万美元启动资金成长为20 000亿美元的巨大成就,Munger 正是从最基本的知识中寻求智慧,然后把问题分解到最基本的层面,从而重新推理和组合出完整的最佳答案。Elon Musk 在演讲中也解释过在创造新事物过程中类似的思维框架。这种真正推动世界向前的创造,便是我们学习所产生的真实效果的最佳体现。
《全球概览》正好描绘过这样一种新的人的形象:“他是一个有远见的人,拥有全球视野,他是一个本土演员,拥有通过塑造周边环境来塑造一个更大的世界的能力。”“他从一项任务到另一项任务、获取信息,用一种实验性的方式使用技术工具,最终是为了实现自身和社会的进步。”反过来看,正是过去的那些伟人们通过塑造他们所处的那些环境,才最终塑造出了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Steve Jobs 在演讲中提到《全球概览》时这么描述,“它就像我们那代人的圣经。”后来,Stewart Brand 还回应说,“如果有机会,我倒是想考考乔布斯,到底从中获取了什么。”其实,无论答案具体会是什么,Jobs 都以他那不同凡想的形象,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现在的世界。
对于未来的学习者,我想他们同样也会通过描绘一种不一样的人的形象,来促进自身力量的发展并塑造出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最终推动整个世界向前发展。
学习作为一种“网络化”的活动
“如果我们需要一种改变人生的教育,就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大学。”同理,一种能把个人天赋发展成更好的人生的教育,必定也会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学习者。从整体上来看双方的这种变革,如同“看不见的手”所解释的市场机制一样,自学成才——这种完全从个人出发的学习途径,恰恰正是能实现大规模制度化教育系统一直在宣称事实上却始终背道而驰的崇高目标——用智慧取代愚昧,以及真正从学习者本身出发的因材施教。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仅从自己出发就能做到这一点?Howard Rheingold 用《网络素养》一书说明,“万维网已变成了个人学习和快速寻找专家的工具,同时也是一个免费的,贯通全球的资源库。它汇聚了事实、文件和媒体。”另外基于CC协议,对学习者来说,在线教育资源越来越趋向于完全非排他性和完全非竞争性,一种全球范围的教育公共物品(福利)正在成形。而且只要懂得相关技能,一个人确实可以做到“选择特定的东西并成为它的全球权威……覆盖所有细节,完全掌控这一小领域。”
在学习他们所创造的知识同时,Munger 建议我们还要和那些离世的伟人交朋友,最好把相应知识跟那些伟人们的生平以及个性结合起来。因为,“我觉得要是你和亚当·斯密成了朋友,那你一定会把经济学得更好。”这比只学习一些简单的概念要好得多。同理,对于当前正在形成的知识和概念也一样,我们更要学会跟这些在世的大师们交朋友。我们应当积极调动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来实践这种社会化的学习网络。
在 Hacking Your Education 一书,Dale J. Stephens 结合自身自我教育的经历,并且用周围大量自我教育者的真实案例来介绍 Hackademics 方法的细节和技巧。积极调动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我们可以追随最优秀最有趣的人作为导师;有意识地开发教育资源并孵化自身想法,我们可以维护起一个有真实价值的终身学习网络和社区。我想,这才是我们主动去定义,并且能够拥有那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价值的学习途径。
假若有一天,科技真的可以实现把知识直接下载到大脑,这只会说明传统的那种“教与学”的方式已经彻底消亡。只不过我们依然需要把头脑中的东西用出来,并且积极去交流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搭建出我们所希望的生活网络。从整个互联网学习,本质上正是这样一种“直接下载”的过程,与可能的技术实现所不同的只是我们需要主动去培养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网络素养。同时也正是这种从学习者自身出发的“学与用”的方式,在不断激发我们去探索世界,去发掘兴趣,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如果要问互联网真正能给学习者带来什么改变的话,这种完全着眼于个人的学习途径,比起传统的大规模制度化教育系统所能提供的,无疑要更为直接和有效。不过,对于医学、法律、飞行员这样相对专业化的行业,在我们足够了解这些领域后,更为严格的训练程序应当还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者的“新边疆”
公元415年,即使面临最为黑暗而残暴的宗教狂热时代,希帕提娅依然抱有希望——对未来的人们抱有希望。终于,人类迎来了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以及随后的启蒙运动,并且经历工业化革命最终开始了现在全球范围的信息化文明……一方面,人类确实会自相残杀甚至确保相互摧毁;另一方面,人类群星闪耀也会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来推动整个文明进程向前演化。
1963年,富勒在《思想与整合》一书描绘了这样一个“综合设计师”的形象,“如果人类将在宇宙进化中延续其成功的复杂模式,那是因为,未来几十年,我们将见证一位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综合人物对最佳设计的领悟,他将人类的全部才能和全部技术从杀戮用途转向生存用途——这适用于全人类”。
所以,面向未来的学习者,一定不会是过时的学校系统所定义出来的形象。他可以完全出于发展个人力量的目的,有效挖掘周边各种教育资源以自我教育;他善于调动人际社区和社交网络,寻求导师并孵化自身想法;他仅仅混迹于黑客空间、孵化机构或者某种会场,而非悠闲的大学校园……最终的结果,他学习过最好的课程,参与过真实的项目,打磨出有效的技能和想法并最终创建出有真实意义的东西。这有助于整个技术文明。
诚然,这样的学习比起按部就班地上课听讲要更难一些。”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1962年,肯尼迪在莱斯大学是这样解释登月工程的。并且,圣雄甘地教导我们,”We need to be the change we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更进一步的阅读
教育问题与社会系统结合起来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话题,伴随近年来在线教育的火爆,人们一直都在讨论如何颠覆这种过时的教育系统。但本文的出发点并非是那种 Planner 角度下整个的系统设计,而是尊重于个体独立的智力和能力,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去打造学习者自身独立的学习网络。当然,这都不是什么新观点,我只是把自己接触过的几个领域相互联系起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深入去研究的话,还在于更进一步的阅读。如下面所示,我自己在维护的是这样一些资料,欢迎推荐更多有价值的资源。
Unschooler
Hacking Your Education, 作者 Dale J. Stephens, 作为一名 Unschooler, TED speaker, 和 Thiel Fellow, 这本书的目的是破除只有上大学才能成功的观念,为年轻的创业者提供实用学习技能。你可以在他创立的网站 http://www.uncollege.org 找到这样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Thiel Fellowship ( 原名 20 under 20), 由 Peter Thiel 通过 Thiel Foundation 创立,为20岁以下的学生提供10万美元奖学金跳过大学以直接专注于他们的目标——研究、创业、自我教育等。这里是他们的网站 http://www.thielfellowship.org
52 Cups of Coffee, 2010年6月,密歇根州立大学学生 Megan Gebhart 决定在接下来的一年喝52杯咖啡,不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项为期一年的咖啡对话实验,她一边体验一边学习,这些经历都发表在她的网站 http://www.52cups.com, 并且这些文章即将于今年8月份出版成书。这里是她在 TEDx 的演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XyzDFt6qg
《盗梦工厂》,是一本开放版权的书。Seth Godin 简述了现代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大胆而独到的设想和建议,并指明互联网时代真正需要的是独辟蹊径的追梦者。 http://www.squidoo.com/stop-stealing-dreams
《网络素养》,“我们创建和消费数字化媒体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而有些人尚未学会合理使用全天候开放的通信渠道……”而在 Howard Rheingold 看来,当下这些新素养——专注、参与、对信息的批判性吸收以及联网技巧,“具备改变世界的能量”。 http://rheingold.com/books/net-smart/
学习策略和指南,从1996年创建开始,这个网站便一直由 Joe Landsberger 维护和支持。网站是通过跨越学科、跨机构和跨国界的各方协作而完成的,并进行动态的即时修改更新。 http://www.studygs.net/chinese/
《如何阅读一本书》,主要是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帮助阅读者增长心智,不断成长。该书出版由 Mortimer J. Adler 写于1940年,后于1972年和 Charles Van Doren 大幅增订而成新版。(其中,Mortimer J. Adler 是西方世界伟大名著项目的发起人,1974年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主编,西方经典著述颇丰。Charles Van Doren 则是1969年版大英百科全书编辑,1994年电影 Quiz Show 的故事原型就是他1957年在 NBC Tic-Tac-Dough 节目所发生的事件。)
《危险心灵》,2003年,侯文咏探讨教育系统对心灵成长影响的小说。成长到底是累积与拥有,还是意味着不断地失去?思考心灵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危险,你也可以参考2010年桂纶镁参演同名电视剧。
《“研”磨记》,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Philip Guo写的一本关于他的博士经历的小书,对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六年博士生涯(2006年至2012年)做了一个编年形式的记载。英文版链接:www.phdgrind.com
全球概览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收集34期全球概览主要内容的官方网站,另外还收集有共同进化、全球评论、全球软件评论等其他全球系列出版物。http://www.wholeearth.com/index.php
《数字乌托邦》,斯坦福大学传播系副教授 Fred Turner 挖掘《全球概览》背后的文化变迁的专著。如果你希望了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人的形象的进步,那么你一定避不开这本书,这也正是硅谷思想的脉络节点。下面还有作者和当时的参与者们关于这本书的访谈。 http://fredturner.stanford.edu/books/from-counterculture-to-cyberculture/ > + Fred Turner lectures on 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 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 Berlin, Germany, June 21, 2013 (German & English). http://www.youtube.com/watch_popup?v=Jz-oMLpxpCg > + Fred Turner, Stewart Brand, Kevin Kelly and Howard Rheingold discuss “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 The Legacy of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Stanford University, November 9, 20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_popup?v=Jz-oMLpxpCg
Cool Tools, KK 说是 Stewart Brand 启发了 Cool Tools; 《穹顶之书》作者以及早期的《全球概览》编辑 Lloyd Kahn 说这本书就是21世纪版的《全球概览》。同《全球概览》一样,这是一本能启发和鼓励你去学习和动手的书。 http://kk.org/cooltools/
《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Technology is culture. 技术既作为一种工具,又作为一种文化。这里推荐的是遗产部分的三篇:《<全球概览>:嬉皮士生存指南》《“全球”效应六人谈》《如何制作<全球概览>》。 http://1024.dongxi.net
Hackerdom
《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黑客文化和伦理的奠基之作。Steven Levy 追述了黑客的传统和历史,讲述黑客的人生和故事,归纳黑客创造的技术奇迹,总结黑客文化和伦理。http://www.stevenlevy.com/index.php/books/hackers
《黑客与画家》本书是 Paul Graham 的文集,主要介绍黑客即优秀程序员的爱好和动机,讨论黑客成长、黑客对世界的贡献以及编程语言和黑客工作方法等所有对计算机时代感兴趣的人的一些话题。Robert Morris 说,“此书将迫使你重新思考计算机编程的本质。” http://paulgraham.com/hackpaint.html
The Jargon File, 这是一份由 Eric Raymond 所维护的黑客俚语大全,这是一份开放的公共文档,并以此为基础正式出版过黑客词典。 http://www.catb.org/~esr/jargon/html/
Just For Fun, Linus Torvalds 自传,他发明 Linux 系统 “just for fun”, 开源项目 Linux 内核 和 Git 分布式版本控制软件的发起人。据 MacTalk 分析 Linus Torvalds 应是一行一行代码纯手工打造,编程功底令人叹为观止。个人博客 http://torvalds-family.blogspot.com/
《大教堂与市集》,开源运动的圣经,作者通过详细研究开源模式成功的原因和主要特点,解释了黑客愿意无偿贡献自己代码的动机,揭示了开源软件的经济动力和盈利机制,并预测了软件业将必然面临的根本性变革。本书囊括了作者被业界称为“五部曲”的核心著作:“黑客圈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Hackerdom)、“大教堂和大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如何成为一名黑客”(How To Become A Hacker)、“开拓心智层”(Homesteading the Noosphere)和“魔法锅”(The Magic Cauldron)http://www.catb.org/~esr/writings/cathedral-bazaar/
《如何成为一名黑客》
《提问的智慧》
《十年学会编程》
Hackerspaces, 以社区方式运作的实体场所,用以供人们见面交流或开展工作项目的地方。现在最广为人知的一处是在柏林,是朱利安·阿桑奇遇见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伯格,并开展维基解密运动的地方。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