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快车之后,日前滴滴又推出基于“共享出行”的“滴滴顺风车”。所谓的顺风车即是拼车,即这项业务是通过滴滴平台,对车主与乘客的路线实行匹配,从而实现顺路同行。据了解,本月内全国26个城市将可以通过滴滴打车APP内嵌的“顺风车”实现拼车出行。但随之而来则是另一消息是,滴滴新业务推出当天,就被北京市交通委约谈。之所以被约谈,还是那句不断被重复的理由:滴滴快车业务涉嫌非法运营,并且冲击到了出租车市场。
目前,在专车触犯法律红线以及Uber被查的风口浪尖,滴滴却又推出了顺风车,希望将自身平台覆盖广度与目标客户群进一步延伸。但滴滴推出拼车业务,是站在一个对的时间点吗?
步子迈太大,拼车可能将出租车行业与自身平台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滴滴发展之初,推出的打车业务可以说与出租车司机是一种共赢共存的关系,但随着滴滴快速向专车、快车、拼车等领域切入,这种共赢关系逐渐打破并与出租车司机产生了直接的竞争关系,加之滴滴与Uber的烧钱补贴大战直接导致出租车司机与打车APP平台以及加入滴滴的私家车主的矛盾逐步激化。
我们看到,大量非法营运车辆的出现导致出租车司机联合抵制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如不久前,济南37家出租公司要求出租车卸打车软件,沈阳,南京、南昌、杭州市等全国多个城市均已经出现出租车大面积罢运事件,甚至已经发生暴力冲突。从济南“专车第一案”,从广州、成都查处Uber,而滴滴也被政府多次约谈。
尽管专车被查与司机罢运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但滴滴深知自身业务得到了最广大的舆论与用户支持。在滴滴看来,它是在以一种“不流血的革命”,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逐渐推进租车行业的改革,寄望冲破旧有的生产关系,包括出租车运营牌照制度与行政许可等体系,推动整个出租车行业的逐步改造。
但问题也在于此,滴滴步子迈得太大,短时间内为了抢夺市场蛋糕,动了多方的利益,也因此增大了各方摩擦走火的概率。出租车行业面临的困局虽然不会影响到用车市民,但对政府而言,它自然需要一种平衡来保持产业链结构的稳定,要同时兼顾市民与出租车司机的双向利益。出租车行业显然面临着运营体制变革的难度,监管部门也在力促出租车行业变革来适应市场化进程,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滴滴作为一家正在快速发展的用车软件平台,为实现快速规模化,以高补贴诱惑私家车主加入滴滴平台,但如此一来,却在进一步持续累积出租车司机与滴滴之间的矛盾,而滴滴此次上线顺风车,正处在大量非法营运车辆的出现以及出租车司机联合抵制事件的升温的时间风口,无疑让出租车司机与滴滴平台、专车、拼车司机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拼车虽是基于目前监管形势的一种策略性迂回 仍难逃黑车之嫌
滴滴上线拼车业务,事实上也是对目前监管形势一种策略性迂回,目前专车市场正处于风头浪尖,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加大。早在两会期间交通部长已经明确表示,使用私家车运营专车即被认定为非法。而拼车是一个相对更为小众的领域,交通部门则并没有明确的反对态度。滴滴涉足该领域可能多少会抱持着避开监管的目的。另外,在去年,北京也出台了《小客车合乘指导意见》,力促拼车合法化。
但事实上,《意见》也并非放任拼车,《意见》出台尤其针对黑车有严格标准:比如拼车合乘是以互助为目的,而“黑车”则是以盈利为目的。开往车主的目的地则为合乘,而开往乘客的目的地则为黑车。我们看到,拼车业务尽管开始从政策层面有了名分,但却被套上了枷锁。比如从政策上看,枷锁之一一旦是抱着盈利目的,则被认定为黑车。其次,临时起意的拼车排除在合法范围外。
但拼车公司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意见》是对拼车业务的支持。比如在Uber被查的时间窗口,拼车软件公司嘀嗒就表示,其公司拼车业务并没有受到Uber被查的影响,并认为北京的法规已经允许拼车业务。无疑,滴滴上线拼车业务或许多少抱有这种策略性避开监管的目的。
虽然拼车服务涉及到车主与乘客顺路一起搭车,拼车的初衷是为了平摊油费和过路费,节能环保,同时缓解交通压力,利国利民。但在监管部门看来,拼车与专车其实并没有太多不同,只要涉及到采用了私家车,就是非法营运。比如上海不允许私家车参与到营运,与其是否抱着盈利目的无关。
另外,我们知道,后续监管部门对黑车以及不具备运营资质的私人车辆加大打击在所难免。因此滴滴服务平台若要规范,后续也必然需要与监管部门合作,提供后方数据平台,促使执法者与经营者信息透明与对称,拼车虽然是一种匹配需求的业务,但拼车难以逃脱的原罪是黑车之嫌,它是套在拼车业务上的隐形枷锁。
顺风车或造成滴滴自身战线左右互博 社交驾乘文化落地中国成难题
对于滴滴来说,车辆资源与APP活跃人数以及市场和用户的认可度都相对较高,因此进入拼车领域是水到渠成。但滴滴企图在短时间内上线多项用户服务企图覆盖到出行的大部分领域,比如滴滴和快的合并后,目前共有打车、专车、快车、拼车四块业务,这样一来,反而造成自身业务线的混乱,多项业务可能会呈现左右互博的关系,比如拼车的用户同时也是专车的客户,拼车与专车司机互相抢夺客源等。
一方面滴滴要扶持拼车项目,这样可能就会分流专车的用户与盈利业务,但是拼车与专车、快车相比却在用户体验上会输一筹。拼车业务涉及到同一线路的匹配度与多人合乘的费用均摊,匹配度以及响应速度等方面,都难有专车、快车的用户体验。
而拼车固有的商业模式也存在问题,按照滴滴的调性,后续在顺风车领域展开大规模的补贴大战在所难免。前面提到,拼车业务主打屌丝经济,其用户体验会输给打车与专车,而司机只为补贴难以盈利之余,甚至也会加速自身车辆的折旧率,同时还要遭遇黑车嫌疑,导致用户与车主双向不满意。同时,拼车业务上的补贴大战将导致滴滴在四条业务线同时开展烧钱游戏,加之面临着Uber竞争的巨大压力,一旦滴滴资本输血与盈利跟不上,将陷入以补贴换市场的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造成盈利与财务上的重大压力。
另外据滴滴顺风车团队负责人称,目前在拼车业务上,将会实行社交化,表示顺风车的社交会和微信做连接,目前绑定微信账号只是刚刚开始。但社交驾乘文化并不匹配中国国情。我们知道,拼车的原型来自于美国Lyft, Lyft通过导入Facebook的账号资料,强调基于社交关系链解决陌生人的尴尬,同时提倡并鼓励与陌生人交朋友。Lyft要求乘客在上车的时候和司机“碰拳头”来打招呼,帮乘客手机充电、放音乐来打开陌生人社交的尴尬局面,西方相对开放的陌生人交友文化让这一模式落地没有障碍。但在国内,陌生人之间并没有一种强信任关系,含蓄内敛的交友文化对于陌生人交友存在隔阂或不信任感,同时,陌生交友文化在国内存在普遍的社交信任问题与安全问题,滴滴寄希望沿袭Lyft的社交路径,但国外社交驾驶模式落地中国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的文化障碍。
时机与风口不对,滴滴顺风车并不是一场明智的赌局
回到文章开头的论述,多个城市的司机都在抗议低价的Uber与滴滴蚕食原本属于他们的市场,他们控诉这种不公平竞争。因为无论是专车还是拼车,其服务平台的开放性,准入门槛降低,甚至拉入私家车运营,无疑将进一步导致出租车牌照价格的下跌,虽然其根源在于出租车行业的运营体制问题,但运营体制的修订或者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Uber如芒在背,让滴滴的一站式出行平台面临着巨大威胁,这种焦虑迫使其短时间内上线多种用户服务,基本覆盖了出行市场的所有领域。但过于激进的步伐虽然加速了传统出租车市场细分和洗牌的进程,必然导致政策监管与出租车行业强力的反弹。滴滴推出顺风车是其平台发展的一种必然性,但并没有遵循一个正确的时间点切入继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这项业务。
前面分析看出,拼车不仅可能导致自身多线业务的左右互博,陷入烧钱的死循环,加之拼车主打屌丝经济,用户体验不佳,司机盈利难,拼车市场用户习惯尚待培育,商业模式尚待形成,社交驾乘文化落地中国也面临文化上的障碍,目前又正处在利益格局变动与政策监管收紧时间节点上,滴滴上线顺风车试图进一步扩大市场与用户辐射范围抢占市场蛋糕,但很显然,时机与风口不对,决定了滴滴搅局拼车市场并不是一场明智的赌局。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