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快的遭约谈:出租车行业改革在开倒车

创事记王如晨06-08 10:56

人们热切期待的专车领域的政策松动,可能成为一个泡影。非但如此,若仔细观察,会发现,政策不但有开倒车倾向,甚至已出现一种匪夷所思的动向:垄断者开始借公权力排除竞争,戏弄行业、企业及大众。

让我们先看看最近的一些动向。

首先是可怜的滴滴快的。在上周刚推出橙色星期一活动后,6月2日,它立马遭到北京市交通委、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市交通执法总队等部门共同约谈,说滴滴专车、滴滴快车违反了“出租车”经营规定。

它们搬来的文件是《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及《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前两份说,从事按乘客意愿提供运输服务并按里程和时间收费的出租汽车经营,须获资质许可。而滴滴专车接入私家车、驾驶员,未获许可擅自从事客运服务;滴滴专车从租赁公司租赁车辆并配备驾驶员从事客运服务,则违反《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租赁车不许给承租人配驾驶员,且承租人不得转租车辆。

显然将滴滴专车等同于出租车了。可是,根据上述文件,这种认定存在明显漏洞。滴滴专车虽名为“滴滴专车”,但车辆并非滴滴转租经营,滴滴专车平台只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种服务软件,做得是撮合乘客、租赁车辆、司机的事,真正响应乘客需求的是司机,司机既非来自租赁公司,也非滴滴招募。此外,滴滴专车并不按“时间”收费。

resize (1).jpg

而且,无论收费模式还是与出租车公司的关系,滴滴专车都明显不同于出租车,套用上述文件来约束,完全驴唇不对马嘴。

但又能怎样?慑于相关部门“约谈”威力,滴滴只能承诺按要求自查整改,开展合法业务。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数据监测平台并与政府部门对接,开放平台人员、车辆及订单相关数据信息。

你能感觉到,一种公权力正试图招安滴滴快的,并试图获取其最核心的运营数据,带有巧取豪夺动向。

这与几个月来整个行业形成的开放氛围呈现巨大反差,不由让人感到有人在“开倒车”。

去年以来,国家交通运输部不断释放信息,强调鼓励并规范出租汽车和汽车租赁服务模式创新。上月初,义乌出台出租车改革运行方案,强调2016年全部取消出租车营运权使用费、2018年起不再管控数量,车费由市场定价,并鼓励专车服务。交通部公开强调义乌为全国出租车行业改革提供了借鉴。随后滴滴快的与上海市交通委、出租汽车企业联合表示,将共建“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6月1日上线运营,其中专车、拼车等都将纳入平台。这被视为进一步开启试点的动向。

但某种力量似乎正朝改革反向走去。6月3日,交通部拉去多位专家、地方交通部门领导、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开了次闭门座谈会,准备推进深化出租汽车改革初步思路。消息称,出租车未来将分为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络预约出租车。专车被纳入网约车范畴,按车型定价,车辆须有营运证,司机须有上岗证,禁止私家车加入。

看去开放的举动,透露着共谋垄断味道。你能看到,参与闭门座谈的,除了主管部门人士,全是出租车体系内代表,没有滴滴快的与代表乘客的大众。

这种同一体系的闭门座谈会,能制订出符合市场诉求的出租车业改革方案,并给滴滴快的留下真正的空间?

仔细体会上述闭门座谈会的释放的信息。它分明只是现有“出租车”行业内部的所谓“改革”:出租车本身虽一分为二,即巡游出租与专车,但后者必须有营运证,司机有上岗资格,私家车不许进入。

我不信这是一次真正的开放动向。它不过是现有垄断格局内部的利益再分配,受益的依然会是垄断者本身。因为,这里面隐含的每个条件,都在排除着滴滴快的们。

“营运证”,每次看到这词,面前总会树起一堵围墙。自1988年深圳首创营运证有偿使用制以来,“卖证”已成出租车市场乱像关键。2004年主管部门出台禁令后后,结果促成更多怪胎。许多出租车公司,主要就靠它获得垄断经营权,司机的生存模式,简直就是一种按揭:每天缴份子钱,只为还这营运证的钱。整个行业的成本结构,基本由它决定。

这也是当初滴滴快的面临的第一波扩张阻力。补贴大战唤醒了市场,营运证代表的垄断现实,却很快将它们逼向角落。“专车”推出其实是一种无奈:只能撮合汽车租赁公司、司机、乘客的需求,借此突破障碍,获得生存空间。

但很快,专车业务便因牌照管控而面临成长压力,当它整合起北京都安同信、巴士汽车,上海江南旅游,南京长发汽车,成都国信等12个城市、20余家家汽车租赁公司,并汇聚大量司机人气后,它就遭遇了如今的所谓“约谈”,有了上述口实。

你能看到,闭门座谈会透露的信息,基本是在排除滴滴快的,而是侧重垄断企业或者其他。

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例子。昨日消息称,北京首汽将正式涉足互联网专车领域,近期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细节。事实上,早在2011年,首汽租赁就通过劳务引进代驾司机,开展“租赁代驾”业务,除车辆级别外,这其实就是一种专车模式。

按上述“约谈”理由,首汽模式早该被“约谈”、“喝茶”了。不过,在北京各级监管部门眼皮底下,它竟然已经运营4年,从未遭遇追查。

这应该与首汽的身份有关。它可是23年的老国企,首汽租赁目前在中国租赁公司中排名第五,稍逊于一嗨与神州。目前,它拥有3500多辆自营车,还有1万多辆首汽(中国)汽车租赁联盟车。

显然,过去一年,滴滴快的遭遇的是一种内外区别对待(国企与民企)、选择性执法。这不是一个公正、公平的市场,而是一种垄断形成的利益共谋格局,可能隐含着寻租倾向。

你能看到,这里似乎有利益团队的一套组合拳,无论滴滴快的怎么躲,都绕不过。

1、第一拳:在看似转好的政策氛围中,突然“约谈”,发出威慑;

2、第二拳:闭门会谈,传递所谓初步改革动向,其实不过是为垄断格局内部利益分配创造空间。老国企首汽此时发声,大概早有公关;

3、第三拳:我相信,它很可能是摆出一副温和姿态,形式上给予滴滴快的们一种抚慰,但不过是像约谈时一样,变相要求滴滴快的让渡核心利益,系统对接、核心数据共享,甚至涉及商业秘密,足以让它难以承受。

你能看到,每一步创新,滴滴快的都突破一道阻力,每一块业务几乎都烙下一处深深的伤痕。最近滴滴快的推出了代驾与顺风车,也是压力之下新的腾挪。我相信它还会遭遇新的阻力。

当滴滴快的不断抠着政策条文字眼为自己寻找法律上存在的理由时,它让人感到一丝悲凉。这是一个行业耻辱的一幕。

我所期望的是,中国交通领域的主管部门,应该学习一下银监会等部门对中国P2P市场的态度。在接连发生的跑路案面前,它不但没有按某些期待出台削足适履的法律,而是给予市场足够的试错空间,最后我们看到,市场不但没有引发巨大恐慌、系统性风险,反而开始不断走向自律与规范。

中国出行市场同样期望获得试错、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我们看到太多打击、诉讼、突袭办公室的案例,有太多粗暴、不作为、不敢作为、乱作为的行政暴力,它们试图一棍子打死专车。

事实上,整个出租车行业已是一座活火山。我绝非渲染什么,你能看到上海司机的割喉案、许多地方司机停运案、出租车“黑车化”现象,以及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么?这行业的矛盾已到爆发边缘。

滴滴快的、易到、Uber们的道路,未必是推动行业变革的最佳选择。但在眼下,它们代表着创新的力量,并且都还处于可控之下。它们其实是化解出行难这一社会压力的最佳通道。

我坚信,一个万众创新、伟大变革的时代,没有谁能真正阻挡住创新者的前行。滴滴快的们遭遇的各种阻力,尤其一些部门在政策口径上的反复无常,不过是变革时代的某种不安与绥靖,它们不敢破除垄断格局,因为这与它们自身深有关联。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