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若将智能化视为传统吃、穿、住、行用品的一次技术革命,那么这场革命的蔓延的速度可以说前所未有,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的宏观背景下。不夸张地说,目之所及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存在“智能”的复刻版,但这些智能化的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某种程度上,这与”智能“一词缺乏明确的界定有关。
从人类发展的进程看,技术变革的成功与否和能否提升人类的日常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具备革命性的产品最终会以一种“毫无违和感”的状态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不会从技术的角度来评价一款产品的好坏,也就是说智能产品常常让用户觉不到它是“智能”的,就好像智能手机已经被认作是手机的常态。
因此,对于产品而言,智能的定义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便是从商业层面考虑,“智能”一词在泛滥过后的吸金价值也已经锐减,但这并不能阻挡智能硬件如雨后春笋般继续蓬勃生发。抛开产品、技术、行业的维度,这一现象的背后还蕴含着一些不可抗拒的社会驱动,同时也将带来一些社会层面的变革。立足于这一点,电科技特推出【慧眼看智能】专题,换一个角度和读者共同探讨智能行业的是是非非。
【家庭篇】
家庭功能实现步入智能化进程 机器将改变未来家庭结构?
家庭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其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也是产业变革的主要落地点之一。因此,【慧眼看智能】首篇将从家庭切入,观察这些离用户生活最近的智能产品。
据速途研究院的融资金额占比统计显示,2015年家居类产品的融资金额占整个智能硬件产业的37.2%,其中还不包括母婴、教育、两性、养老等与家庭休戚相关的产品。可以说,家庭已成为与现代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智能化场合。按照家庭社会学的理论,通常认为家庭包括生产、消费、生育、教育、赡养、抚育、娱乐与感情寄托等功能。这种划分方式迁移到产品层面似乎同样适用。
上周,电科技曾推出过一篇《育婴步入智能化 准备二胎还要跟上科技步伐》的文章,从侧面反映了在家庭孕育的早期阶段,智能化已经有萌芽的迹象。事实上,家庭智能设备的战线远不止于此,基本已经覆盖从备孕、胎教到育婴、早教等具体的生育和抚育环节。除了依托于相应学科的成熟,这些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大批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年轻一代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和越来越开放包容的心态。
一方面年轻人具有更强的专业和跨专业素质,具备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创意。以教育市场上智能乐器为例,需要产品团队同时对音乐、教育、软硬件开发、互联网等知识或技能有较强的把握和整合能力,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家庭监测类产品。
另一方面,随着80后90后的成长和成熟,年轻人对于家庭的贡献越来越大,家庭话语权正在逐步向后转移。与上一代人相比,这群人的平均文化程度更高,对高科技产品的接受能力也更强。这两点结合在一起,为智能产品打开了“家”的大门。
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家庭娱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亲子、互动类的产品用科技的方式强化了家庭的娱乐功能,情趣类智能产品则很好地迎合了人类不以生殖为主要目的的交配方式。
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是面向家庭的智能产品频频出现的原因,尤其是老人陪伴、儿童教育/陪伴、家务型产品。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城市化的浪潮使得父母和儿女之间两地分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催生出一类针对老人赡养的智能产品,远程健康监测仪、实时视频/语音相框等。
随着女性步入职场的比例上升,家庭角色的分工也在随之变化。炒菜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产品的出现或许会成为家务劳动从人力过渡向机械化过度的开端。比机械劳动类产品更加智能,陪伴类产品试图解放的似乎不仅仅是体力,智力、情感的因素在其中占据了更大的比重。也只有这类产品真正才真正涉及到“智能”的核心: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科技大佬早就对人工智能技术提出过警告。从宏观上看,AI具备毁灭人类的潜在威胁;在微观上,类人机器进入生活可能会引起家庭结构的变化。在儿童认知阶段,具备情感表达和教育功能的陪伴玩具已经不能单纯地视为一个机器。另外,男女比例失衡等因素使得智能伴侣成为一种切实需求,智能宠物已经开始进入部分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或将被纳入到家庭结构的考量当中。
如果有一天,智能机器在照顾着你父母的老年生活,陪伴着你孩子的童年成长,制造出这些机器的你还在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吗?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