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电科技推出【慧眼看智能】专题同时发布第一期报道【家庭篇】《家庭功能实现步入智能化进程 机器将改变未来家庭结构?》,以家庭结构为切入点和大家探讨了智能硬件产品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事实上,人类与智能硬件之间的关系更甚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目前,仅有极少量机器能够作为独立的智慧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智能产品只具备某一种拟人化特性。这类产品与人体的结合往往更加紧密,对相应器官的功能有着很好的补充或者加强。由此看来,人类与智能硬件之间还存在着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第二期【人体篇】所要讨论的问题。
据电科技观察,这些与人体紧密结合的产品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健康监测类
人体的自我监控系统以主观感受作为反馈依据,精确度和及时性都停留比较原始的阶段。医院则通过可量化的参数反映人体的健康状态,
专业的医疗设备可以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如体温、心率、血压、血糖等。这些设备有的体积过大,有的成本过高,有的操作过于复杂,不适合普通消费者使用。
健康监测类智能设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局面,使得在家庭场景下的健康数据提取成为可能。但当下这类产品的处境颇为尴尬,在价格上比其他的智能产品高出很多,在数据上还不能达到医疗标准的需要。消费者对此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低,一方面由于相关数据的持续监测或非大多数健康人的刚需,另一方面数据背后的价值和后续的增值服务尚未得到较好的开发。
残疾辅助类
出于某些不幸的原因,有部分人不具备正常的感知、交互或行动能力,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些遗憾。霍金的轮椅就是一套典型的智能辅助设备:通过眼镜上的红外线发射器和肌肉活动侦查器追踪微小运动,加之以联想输入和语音合成装置实现用户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此外,智能太阳镜/色盲眼镜、智能助听器、智能义肢、智能皮肤、智能膀胱感应器等产品给不同的特殊人群带来了福音。残疾人辅助设备存在的时间并不短,智能则体现在产品与人体更高的契合度上。以义肢为例,传统的机械产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外观,在功能上除了平衡以外很难再进行更深入的拓展,没有自主运动、感知和反馈的作用。智能产品则借助传感器、生物技术等突破了这些局限。
这类产品在价格上也不便宜,真正普及或许还得倚靠政策支持。值得一提的是,3D打印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智能器官的成本。
功能增强类
自诞生以来,人类就未曾停止对器官延伸功能的增强。如今,相同的追求同样在智能硬件领域延续着。若将智能平衡车、智能摄像机等产品视为对人类本能的垂直强化,那么智能手机、智能飞行背包等产品则可以看作对人体功能的横向拓展,或者说是具备新特性的器官迭加。
虽然智能手机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毕竟作为外部设备,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人融为一体。现有团队试图通过芯片植入、传感器贴合等方式直接将某些功能集成到人体,将人体的一部分改造成“智能设备”。这也是在科幻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场景。
按照达尔文的理论,生物总是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智能的人工环境将会不断普及,同时人类的干预力量在场演化中的作用要强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智能化不仅发生在产品领域,也发生在人体本身。将来,人会不会按照纯生物构造、半机械化、机器人来进行划分?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