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智能硬件死亡名单传出并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让人不得不为智能硬件领域的各类奇葩产品捏一把汗。不过,有从业人士认为,智能硬件的热潮并未真正褪去,资本的冷静恰好给行业带来了一个沉淀筛选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智能产品能长久的存活下来呢?
图片来源:站长之家《阳光下的阴影!智能硬件死亡名单来了》
观察死亡名单和市场反馈,第一批被淘汰的产品大都存在着致命地共性——“伪智能”。
新技术的不恰当引入
新技术能给产品带来耳目一新感觉,但如果这是建立在牺牲安全性或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的便可认为是不恰当的。这里所说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产品因设计不当产生的给用户带来人身伤害和隐私数据泄漏的潜在危险;可操作性损失则更容易被用户直观感受到。
这两类问题通常的来源除了产品团队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之外,也可能是因为技术本身还不成熟。体感、VR等均属于后者,此中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团队恐先出局,即便活下来也难占据主流。
可操作性的缺失可以被认为是技术最优方案选择的失误。某些技术背景比较强的团队易犯此类错误。比如在智能设备与手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上,蓝牙和Wi-Fi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现在成本低、稳定性强、操作简单、规范化程度高等诸多方面。与之相较,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还处于更加早期的阶段,从成本和操作的角度考虑将之应用到已经泛滥的手环上都不是最佳选择。类似的情况在对语音控制这项技术的使用上也有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提及的案例并不意味着这些技术的商业化前景堪忧,只能说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适用场景,技术的选择不能脱离产品本身。将新技术强行移植到智能硬件上应以用户体验为标,性价比也应该考虑在内的一个因素,这需要技术团队和产品团队的有效配合。
无意义的功能叠加
功能的叠加是硬件厂商将传统产品智能化的惯用伎俩,也是市面上那些被称为“为智能而智能”的产品的一大特征。
连网和手机管理是这类功能中最常见的两种。这种设计能实现的功能无外乎数据可视化或者是远程控制。如此“智能化”从技术和成本两方面看都不困难,传感器+网络模块+APP的形式也成就了好一批所谓的智能硬件,但回归到产品本身,消费者真的需要这样的“升级”吗?
就数据而言,绝大多树消费者对卡路里、心率等参数缺乏科学的认知,如果不能配合专业的服务平台可以说这些数字对用户来说是无用的。与服务进行对接的难度绝不亚于产品本身,即便是像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在布局HealthKit、HomeKit等服务时,也难以避免诸多的政策阻力。这里就涉及到前文中提及的隐私数据保障问题,对服务支持方的技术、诚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远程控制的必要性与产品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频率直接相关。某些与人直接互动的产品基本不需要在无人情况下进行使用,比如电视、音箱等;许多传统的数码产品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拥有被人习惯的交互方式和较为固定的使用场景,突然改变控制方式反倒会显得十分生硬,比如手势操控的不恰当引入反而不及红外遥控的便利。
功能的刻意叠加还造成了智能硬件产品用途重叠的局面,比如智能的手环、手机、手表、耳机、项链甚至纽扣都具备千篇一律的计步功能,即便产品的形态各异,对消费者而言却无实际作用。产品属性与功能的对应也不会因此改变。
功能的设计本应该从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需求出发,但是在有些智能产品的功能却显的十分莫名其妙。比如会唱歌的马桶、可以看电影的冰箱、会讲笑话的水杯等。与由传统产品改造而来的智能产品相比,新兴的、被发明出来的智能产品因缺乏与产品属性相对应的功能依托,其风险更易受到对产品需求把控的影响,无人机、平衡车都属于后者。
干扰到产品本质的设计
绝大多数智能产品都是在通过改造传统产品实现的,也就是说,这类产品有原本属于它自己的功能定位。这些根本的功能从原理上对产品的外观、控制等设计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厂商为了产品的智能化试图打破这样的限制。
以餐饮用具为例,其最基本的目的是盛放食物,这也决定了产品的材料应该是健康、无毒的。为了实现某些额外的附加功能,市面上有的智能化产品将化学原料直接填充至产品中,让人不得不为其安全性有所担忧;音响的功能则应该是提供优质的声音效果,产品需要的是稳定的结构和必要的体积,在这方面做出牺牲而去追求某些看似炫酷的功能带来的是关乎本质的折损,得不偿失。
长期来看,智能硬件市场的规律与所有其他的大众消费品没什么不同,谁能用更低的成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谁就能赢得更多的用户,而资本的冷却可以看作是消费市场日趋理性的前奏。或许有一天,当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智能产品”不再借“智能”之名出现的时候,智能硬件的市场才能算得上真正成熟。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