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真的要和黑莓说再见了,和经典的全键盘说再见了。
加拿大手机制造商黑莓(Blackberry)近日发布公告称,将结束其智能手机业务,公司未来会将重心转至软件部分。
黑莓CEO程守宗表示,公司计划停止所有内部硬件研发工作,将其外包给富士康这类的合作伙伴。这能减少资本支出,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这应该是程守宗掌管黑莓三年中最不想兑现的承诺,之前他曾表态,如果黑莓手机再不盈利,就会放弃该业务。
智能手机竞争确实太激烈了,在增长趋缓的市场要保证收入和利润,这对任何一家手机厂商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导致黑莓放弃手机业务的最大原因正是其不断下滑的业绩。
在刚刚过去的2016财年,黑莓营收合计仅为21.7亿美元,同比2015财年的33亿美元,大跌了34%。外人甚至很难想象,在5年前,这还是一家年营收接近200亿美元的国际巨头。
另一方面,则是持续的亏损,2014财年黑莓净亏损创下了59亿美元的纪录。之后也一直亏损不止,除了2015财年Q4实现赢利2800万美元外,近5个财季一直亏损。
业绩不佳的罪魁祸首是硬件业务的急剧萎缩。数据显示,2016财年Q4黑莓手机销量仅为60万台。这个量级距离黑莓此前制定的一年500万部的销量相差甚远,甚至还不到华为手机一个月销量的十分之一。
教训
关于黑莓手机不好卖,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原因:应用匮乏、固守全键盘、定价过高以及销售渠道太少。但一个手机品牌的没落,自身产品的问题是最根本的原因,近几年的黑莓手机可以说完全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变化。
自程守宗入主黑莓以来,主导的硬件产品基本都发力全键盘,如PassPort和Priv。仅有的全触屏手机Z10、Z30和Z3,几乎都是海因斯(黑莓前CEO)时代的规划产品,程守宗并没有推出新的全触屏旗舰机型,来迎合主流用户。
事实上,自iPhone把全触屏技术应用到手机上以来,黑莓一直在忽略逐渐喜欢全触屏的这部分人群。
黑莓早年键盘手机的成功,是基于当时小屏时代的技术和成本,较小的屏幕,让全键盘有足够的空间,输入的舒适性和快捷,使得黑莓手机成为沟通利器。但随着全触屏手机的兴起,手机应用数量丰富、功能强大,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黑莓则认为,如果像苹果那样把太多注意力和资源投入到消费者及应用商店上了,反而丢掉了在核心企业客户上的优势。甚至还认为,iPhone无法轻松的打字。
可黑莓忽略了一点,iPhone的成功不仅仅是全触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应用场景。随着后来的智能手机发展,商务手机和个人手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全键盘并不像以前那样等同于商务手机。
于是,后知后觉的黑莓开始研发黑莓10(BB10)操作系统,希望增强自身设备的吸引力。但这个系统一再推迟,错过了智能手机发展的黄金时期,迟来之后则又面对应用匮乏的尴尬局面,而彼时谷歌(微博)android已乘风破浪,与苹果的iOS形成智能手机两大主流阵营。
黑莓BB10操作系统
要说对于全键盘的执着,是来自黑莓以企业级市场奠定江山的底气,以至于他们认为可以对抗苹果和谷歌。因为在当时,BBM(BlackBerry Messenger)这项被认为是黑莓杀手锏的应用。
而没有了“酷炫”的产品和新颖的技术,又随着拥有大量应用的iPhone、谷歌android的出现,黑莓手机开始不被企业用户所重视。在2013年时,企业用户市场份额已跌至不足1%。
最近,黑莓向普通用户开放了BBM部分原来收费的高级功能。让人们突然想起了黑莓其实还有一款曾经非常领先的即时通讯软件。只可惜和中国移动看待飞信一样,黑莓一直只把BBM当成了黑莓手机用户的通讯工具,而忽略了背后巨大的用户价值。
如今,Facebook、WhatsApp、Twitter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Instagram等后起之秀也逐渐羽翼丰满,BBM何去何从?
经历了产品单一、连续亏损、用户流失以及后来的大幅裁员、创始人先后出走的黑莓,最终在这一刻挺不住了。
黑莓在今年发布了旗下首款安卓智能手机Priv,目前该手机能否挽救黑莓还不得而知。不过据尼尔森对美国运营商用户调查统计显示目前黑莓系统手机用户依旧少的可怜,仅有0.7%在使用搭载黑莓系统的手机。
致敬
黑莓曾一度占据美国将近50%的市场,最高年收入接近200亿美元之巨。更辉煌的是,它还几乎通吃了美国政商高端市场,从总统奥巴马,到国防部、参议院、国安局都是其忠实用户。这样一家曾经叱咤风云的手机必然有着他的过人之处,主要是安全和BBM。
如果不安全,甚至达不到超高级别的安全,相信美国的政要人物也不敢使用。黑莓的安全性离不开其独立架设的服务器以及通信机制,在传输黑莓加密邮件和信息的时候,信息传输采用AES-256位或3DES加密,先传输到黑莓的服务器上,然后黑莓服务器再传送给接收方。运营商只是一个管道的作用,看到的是加密之后的信息数据,无法看到信息内容是什么。
AES-256位或3DES本身是安全级别非常高的加密算法,难以破解。而密钥需要发送方、服务器端、接收方三方的硬件信息,每一台黑莓设备和服务器都使用不同的密钥加密传输邮件。
高强度的加密算法和结合硬件的密钥,让这种加密机制非常难以破解。在现行体系下,甚至黑莓自身都无法提供给政府一个能监控所有黑莓邮件的办法。据说,AES-256位或3DES的加密算法迄今从未被破解成功。
一个令黑莓津津乐道经常拿出来讲故事的段子就是“911”,话说当时由于突发状况来袭导致全美激增了大量通话,一时间电信网络阻塞手机都无法正常通话了,而只有黑莓用户能够依靠其独立架设的服务器继续维持正常的沟通,据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就是依靠黑莓手机而坐镇白宫进行指挥。
BMM即时通讯服务是黑莓的一大成功业务,在Whatsapp、微信等IM工具还没问世前,在那个流量超贵网速又慢到无法忍受的2G时代,BBM确实是令人心驰神往的社交神器。全天24小时在线、消息实时推送、专用的黑莓服务器通道还有强大的群功能,而BBM直到目前都很庞大的用户数量,都是从那时积攒起来的。
据有关数据显示,辉煌时期该业务为黑莓带来了8亿加元的收入,其中90%都是利润。最多的时候,BBM注册用户为1.13亿,每月活跃用户约为8500万。
BBM最大不同第一是身份验证,用户能够控制联系人名单,第二是可以立刻处理邮件,BBM非常强调信息传送和已阅读管理。用过BBM的人都知道,你可以看到发送的信息何时被对方看到,此外,BBM不用通过运营商网络就可以免费通话。
BBM登陆Android和iPhone
早期的BBM只存在于黑莓自家的操作系统。后来iPhone席卷智能手机市场之后,黑莓仍坚持只在自家系统上支持BBM, 所以才有了WhatsApp抢占了跨平台的即时通讯。
直至去年黑莓在iOS和Android上推出了BBM实现了跨平台,事实上因为用户体验很好,很多曾经的黑莓用户一直很期待BBM能做iOS和Android版本。Android版本的BBM出来没多久后下载量就突破了一亿。
基于安全、BBM等黑莓独特的服务,人们更喜欢用黑莓手机办公电邮、聊天。由于商业文化在黑莓手机中根深蒂固,因此拥有黑莓就可以提升你的商人形象。
于是,我们看到了9000、9930、9900、8830等经典机型的出现,可惜这些都已是过去。如今我们能做的是向经典致敬。
未来
“黑莓要在手机市场重新回归已几乎不可能,但若能把公司将近5万项专利与数据安全的优势,应用到互联网、物联网,如政府、金融、法律部门,及远程医疗、无人驾驶等领域,则将在全新领域王者归来。”
这是程守宗之前拯救黑莓开出的“药房”,如今外包手机业务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其最新款DTEK50便已交给TCL在欧洲的工厂代工。
虽然硬件业绩大幅下滑,在过去的2016财年中,其软件和服务业务总营收则达到了5.26亿美元,超过了5亿美元的预期目标。这表明软件和服务业务已经趋于稳定,成为未来黑莓的重点业务。
投资银行 TD Securities 分析师丹尼尔·陈(Daniel Chan)认为,通过完全、迅速地退出硬件业务,黑莓将有可能转型为一家年营收 14 亿美元、利润率达 33% 的企业软件公司,研发支出也将削减很大一部分。抛弃硬件业务将使黑莓处境好于目前。
程守宗也曾预计,到2019年黑莓的软件业务将实现176亿美元的营收。要实现这一目标,黑莓手机的王牌可能是QNX,他可以与黑莓的安全服务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业务核心。
QNX是黑莓旗下的一个类Unix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黑莓一度曾试图推广的BB 10手机系统,就是对QNX的一次移植。目前,QNX在车载系统中的份额接近80%,宝马、克莱斯勒、福特、通用、捷豹、奔驰、保时捷、丰田、大众、现代等等主流汽车厂商都是该系统的支持者。
由于在安全和稳定上的突出表现,黑莓QNX还为电器、医疗设备和控制系统等领域提供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工具和工程技术服务,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甚至QNX还出现在核电站的部分控制设备上。
虽然黑莓放弃了手机业务,但由车载系统往外延伸的物联网部分,以及安全需求,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据相关报告显示,至2025年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700亿美元,车联网渗透率正在逐渐上升,推动汽车向无人驾驶方向前进。
这对黑莓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黄金机会,说再见,其实是为了迎接更好的未来。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