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韩国的半导体出口限制令已经生效,即便三星太子李在镕亲自去日本说和也被强硬拒绝。我们看到,在这场日韩贸易摩擦中,韩国看似强大的半导体行业却被日本掐住了七寸要害。可以预见的是,在全球化趋势下,这场日韩半导体行业所爆发出的硝烟不仅会弥漫在日韩的相关产业中,也势必会远扬至产业链下游,触发连锁振荡。
日本、韩国,这一对昨日和今日的半导体霸主,数十年来频频交锋,但这一次无疑是最为严重的。作为它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我们中国也正走在半导体强国的路上,它们的过去和现在的种种对我们又会有着什么样的启迪呢?
日本的野望与黯然
日韩两国的半导体行业之所以能够纵横全球,与美国对它们的产业转移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在全世界半导体行业历史上,一共发生两次大的技术转移,一是上世纪70年代自美国转移到日本,二是80年代从美、日转到了韩国和中国台湾省。
作为半导体技术的缔造者,美国在产业和技术上都把持着绝对的话语权。而在扶植日本和节省人力成本的诉求驱动下,美国在朝鲜战争后期逐步将组装等尾部环节转移到了日本。
1953年,尚在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副社长任上的盛田昭夫引进了晶体管技术,造出了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随后两年,盛田昭夫将公司商标改名为“SONY”,造就了一代消费电子宗师级企业。1959年,SONY出口美国的收音机便已达到了400万台,1965年更是飙升至2400万台,一时之间,Made In Japan名声大噪。
SONY收音机,这是日本在半导体产业上的首次尝试。此后,日本在半导体消费级应用上一发不可收拾,而美国则是将半导体应用逐步转移到了军事领域,凭借出色的产品,贸易顺差拉大,这也成为了后来日美贸易的导火索。
在尝到了半导体产业所带来的红利之后,日本对于核心技术也愈发渴望,研发步伐不断加快。1959年美国集成电路,1961年日本就拿出了自己的第一块集成电路。而半导体产业的兴盛也寄托着日本政府对于拉动经济复苏的目的,因此不少政策都进行倾斜,以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来保护本土半导体产业。
另一方面,美国企业在日本兴盛的半导体行业上看到了极大的潜在市场,但囿于严格的政策保护无法开展,最后只能以合资+技术专利转让的形势进入市场。1968年德州仪器与索尼成立合资公司,各占50%股份,其中德州仪器在3年内将IC电路制造技术转让给日本,这种技术转让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半导体技术领先的壁垒。
对内政策支持、对外技术学习,日本半导体产业不断紧追。1970年,IBM拿出DRAM芯片后,日本NEC公司在次年就也拿出了DRAM芯片。
相比于日本的进步,美国此刻苦恼的则是与日本之间庞大的贸易逆差。1971年,日本受IC电路进步刺激的计算器产业发展迅速,以至于美国市场80%的计算器产品皆为日本制造。美日贸易摩擦因此冒出苗头,很快,美国就拒绝提供给日本核心的IC集成电路,以致与在1974年日本的计算器在美国市场份额狂跌27%。
为了在技术上赶超美国,惨遭“腰斩管制”的日本决定加大投入,并且押注于DRAM产品。日本通产省开始对国内的六家半导体公司进行经济补贴,从1972年至1976年间,这些公司一共获得了大约获得了2亿美元的补贴,大大推动了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发展。
除开政府经济援助,通产省还将富士通、东芝等日本最大的5家计算机公司研究所联合起来,组成了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组合,以期毕其功于一役,集一流企业以竞争合作的模式打造出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
80年初,日本已经可以做到领先美国半年生产出64K 容量的DRAM。1986年,日本正式击败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DRAM 份额占到了全球80%,在“举国砸钱、信息互通”的措施下,日本的VLSI策略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功。
随着日本半导体行业的腾飞,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加剧。面对日本大量的DRAM产能,在低价的现状下,美国国内厂商根本难以招架,最终日美1986年达成半导体协议,限制日本出口,次年美国又以日方未遵守协议施加100%进口关税。
随后,个人电脑产业兴起,日本企业决策失误以及过于垂直所导致的尾大不掉最终将半导体行业拖向了衰落的方向,再加上国内泡沫经济,日本的半导体大国美梦就此终结,取而代之的就是它的“世仇”韩国。
在日美半导体贸易冲突频繁,传统霸主地位面临挑战之际,韩国抓住日本DRAM生产空窗期,在接受美国产业指导的同时还积极收购日本企业技术,逐步奠定了自己的技术基础。
1975年,韩国政府公布了《推动半导体发展的六年计划》,着力推动本土半导体企业发展,以财团为中心向国外引进技术和人才。
此时,成立了6年的三星电子也不再满足于和外企合资铺设冰箱、空调等产品线,而是勇于向上游进军,在1974年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股权之后,社长李秉喆在1979年力排众议,继续收购了余下的股份,并于次年将韩国半导体更名为三星半导体。
积蓄技术、自主生产,这位未来的半导体巨擘厉兵秣马,正在为未来宏大的市场暗自积蓄力量。
在关乎“国运”的半导体产业问题上,韩国政府也不停出台政策来助推行业进步。光是在80年代至90年代间,韩国政府就出台了五项大型政策,直指半导体产业振兴问题。三星看到半导体行业的市场潜力,率先投资了27亿元来建立半导体研究所。
值得注意的是,在韩国半导体发展的历程中,其高度集中的财阀制度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从发展之初,韩国政府就提出“政府+大财团”的经济发展模式,并牵头LG、现代等财阀成立韩国电子产业联盟,想要通过政策引导来利用巨头经济影响力。
虽然韩国半导体迅速发展,但在邻居日本霸主的地位面前还是有所不足。当1984三星完成64K DRAM研发时,日本已销售了四年之久。由此可见,日韩双方的技术代差从那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好在属于三星的DRAM产业上爆发点很快就到来了,随着日本DRAM产能过剩,日美爆发贸易冲突,全球DRAM价格暴跌。在半导体贸易协定中,日本承诺缩减产能和出口以提振价格,但收效并不明显。在日本企业低价攻势之下,美国企业纷纷败走麦城,押宝DRAM的三星虽然这场价格波动中损失惨重,亏损3亿美金,但是因为日本企业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一个市场的空档期出现了。
在美国反倾销管制下,再加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日本半导体逐渐衰落。三星则是逆势而上,认定DRAM将会迎来爆发,不断增加投资并于1985年推出了1M 容量的DRAM产品。
其后,三星逐步追上日美的研发步伐,并且在1992年制造出首个64M DRAM,再到后来因为收购了来自美日两国企业的技术,一举奠定了自己在半导体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回到本次日韩贸易摩擦事件上来,三星已经是世界半导体王者。但是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原本衰落的日本半导体业掐住了三星的七寸。这一方面说明日本在半导体领域的深厚积累,另一方也说明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核心技术并非是完全可供交易的,在贸易摩擦发生的时刻,它不仅是商品,更是武器。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也是深受其害。
贸易摩擦不是今天才有,以后还会有,全球化越深入,此类摩擦就越会频发。以半导体行业为例,看起来日本半导体在消费级市场呈现薄弱态势,但在产业链中,依然把握了相当一部分的上游环节,例如这次的管制产品光刻胶,它就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加工,而这方面往往被东京应化、住友化学等日企所把持,全球占有率达到90%,在事实上构成了垄断格局。
韩国半导体受制于人,我国的半导体行业整体实力比韩国还要弱小不少,目前只处于中游整合水平,还有巨大的可待提升空间。那么,我们的机会又在哪里?
从日韩两国的发展经验来看,要想摆脱受制于人的窘境,充足的资金研发、广泛技术的交流以及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这三点是必不可缺的。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产业链覆盖广阔,如何抓取“第三次半导体产业转移”的机会,早日完成这三点大布局,不仅是利在当代,更是功在千秋。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