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再不努力,孟买就要被上海超越了。尽管孟买的GDP只有上海的一半,但是在印度人看来,这不但不是一句玩笑话,还是铁一般的事实。
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尽管印度一直在瞄着中国努力追赶,但是已经实现了“赶美超英”的中国却只有一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印度总理莫迪喊出了建设“新印度”的选举宣言,打造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并提出在2030年前将印度发展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GDP在2025年以前超过5万亿美元,2032年以前超过10万亿美元。
近年来,印度工业化仿佛按下了快进键,GDP排在全球第五的位置。总的来看,印度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工业体系,制药、汽车是其竞争力较强的领域,其在能源、纺织、食品、精密仪器、软件制造、航空等领域发展也较为迅速。
而新冠疫情“黑天鹅”的到来则让产业链转移提上了日程。同时,新德里方面把美国视为机遇,大力推动美印贸易,美印两国相关研究报告已经提出在13个领域共同发力。印方还希望,美国对其恢复“普惠制待遇”,以方便其商品出口到美国,不知当“美国优先”碰上“印度制造”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疫情让印度经济承受了巨大打击,“救市”成为了当务之急,这一次印度政府大笔一挥直接将66.5亿美元砸在了手机制造业上,其目标是将印度建设成为世界智能机制造中心。
印度有这个潜质。2018年,印度取代了越南,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世界第二大手机制造国。
调研公司Statista曾预测2019年印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将达到15%,而中国将继续保持霸主地位,当前的市场份额为31%。除了中国,印度当属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但是产品需求与产业发展极端并不相同。不同于已进入5G时代的我国,印度仍然停留在智能机普及时代。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18年印度手机出货量为3.23亿部,其中智能手机渗透率为24%,逾三成印度人还未普及手机,按照理想情况来看,印度将有10.28亿人次的智能手机市场。
潜能广阔的市场、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过去六年印度经济的亮点,印度成为智能手机制造中心这一雄心似乎挺合逻辑。
不过,理想,需要时间打磨才可成形。
印度智能机的进阶之路
2007年,是诺基亚的盛世之年,印度也开始踏上了手机行业的开创之路,印度山寨+中国深圳华强北供应链的完美组合正式登上了印度工业史。同年12月出身茶贩家庭的莫迪在古吉拉特地方选举中胜出,这离他7年后踏入新德里总统府又近一步。
2014年,4G时代让中国智能机花开遍野,中国厂商将这股春风吹进了南亚大陆,同年,莫迪上台提出“印度制造”,并放开招商引资。这一年,印度品牌逐渐没落,中国品牌成功抢占了印度市场,这时候的印度本土品牌只剩下了两家。2017年四季度,小米超过三星成为印度市场销量第一的手机品牌。次年,中国厂商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达到60%。
在中国厂商的推动之下,印度智能手机市场2019年的出货量达到1.58亿部,同比增长7%,同时,印度手机本土化也在持续推进,其本土制造厂已达到268家,内销手机95%产自本国工厂。2020年一季度,即便受制于疫情的影响,印度智能机出货量依然是中国品牌的天下,小米、vivo和OPPO位列第一、第二、第五名,三星仅名列第三。
经济全球化时代,外国优势产业很容易影响他国初级工业,印度手机业就是一面镜子。为了提高本土化,过去两年中印度政府逐步提高手机税率到两成,在这一政策之下,小米、联想集团、华为、OPPO、vivo等中国企业纷纷在印度投资建厂,印度手机制造业依旧摆脱不了中国的影子。
特别是零部件领域,印度一直缺乏零部件制造商的生态系统,其组装仍依赖于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印度政府通过“分阶段制造计划”(PMP)的决议,该决议分阶段对关键的智能手机部件征收关税,以限制零部件的进口并使其国产化。值得肯定的是,印度的制造企业已经开始电路板的组装,这部分业务占手机成本的60%。
疲弱的购买力
近日,虽然刮起了一阵“删除中国APP”之风,但印度人却很难换掉手里的中国手机。
印度即便成为了全球手机制造中心也很难摆脱中国的影子。除了技术、设备的禁锢,最关键的还是印度人本身的消费能力,至于出口,印度想的太多了。
在哪生产就在哪消费,这是一个供应链演化和扩散的持续过程。无论是手机制造还是汽车生产,都同样适用这条经济学定律,毕竟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本身就是瞄准了这一区域的购买力。
开篇提到手机以及智能机之于印度人仿佛并不是普及品,印度市场的潜力巨大。然而,印度人的购买力却参差不齐,印度人月收入平均600至700元人民币,热销机型主要为200美元以下的廉价手机,提高购买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执行期接近两个月的封锁令下,印度的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疫情之下,印度经济出现了“崩盘式”下挫,近2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1.22亿人失业,目前的消费也多集中于食物这类必需品。
实际上,若想成为全球代工厂,印度邻国如果可以提供一个市场,零部件外商与手机厂商的本土化才能够加速推进。相较之下,5G时代的来临却给中国带来了新一轮市场革新,到2025年,在5G的带动下,据预测中国手机产品和服务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
失落的时间与历史的伤痛
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奉行的都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这套组合拳,这套体系的核心就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工业发展中去,这意味着尽可能将产出投入到工业再生产中,从而实现工业的高速发展,不断完善工业化体系,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国家有能力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统筹规划。
印度的历史与国情却很难支持这一能力。印度是英殖民政府统治下诞生的国家,目前是联邦制国家,每个邦都有自己的税收体系,这意味着任何货物进出各邦都要收税。
在这样各邦自治的条件下,很大一部分邦主对于工业化仍持怀疑态度,直接体现在基础设建设上,工业化最关键的基础就是交通,交通运输业是工业化能否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发达的交通很可能带来人口自由流动与各邦之间的竞争,那么自治的管控力度自然下降,众多邦也并不支持发展交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日本满怀信心的在印度修建高铁却迟迟没有进展。
印度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被视为威胁“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但是印度经济的支柱是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都在5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出口欧美市场,也就是说印度服务业主要是出口型市场,并不是支持印度自身的发展。此外,印度仍有约一半的劳动力被农业吸纳。
简而言之,先不说劳动力的水平素质,就从类别上来看,印度劳动力投入到本国制造业的人数占比并不高。况且当前的印度仍然以小作坊生产为主,50人以下的小厂则吸纳了制造业84%的劳动力。
同时,或许是受殖民历史的影响,印度高端教育人才流失严重,每年损失高达20亿美元。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优秀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就开始大量流向西方,到今天已经有40年之久。即便是留下来的工程师,由于贫富差异、等级观念种种影响之下,也很难融入到低端手机制造厂的工作之中,那么只剩下一群组织力弱、动手能力差的员工在流水线上作业,这也就是为何印度技术发展缓慢的原因。
对于市场培育需要耐心,打造精干的工人队伍同样需要时间,更何况还有修不好的劳动法的阻碍。印度的劳动法是由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的,各邦对于资本是否友好成为了这套法案改革的关键,同时印度工会组织力量强大,从某种角度上看,都会对现代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产生阻碍。
由此,印度的营商环境并不那么友好。印度在世界银行对190各经济体调研形成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排名100,印度开办企业的难易度排名更低,为第156位。
如今,三星电子、小米、OPPO和vivo等国际巨头一直在向印度注入资金,以提高手机组装工厂的产能。同时,印度也在极力开出相对优厚的条件,吸引苹果公司等跨国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自己的国家。目前苹果公司已计划从中国迁出20%的iPhone产能扶持印度制造业,但障碍则是印度的劳工能力和基础设施还未达到其满意的水平。
印度工业化的前景远没有渲染的那么耀眼,但不得不说,虽然之于现代文明,印度历史的遗留问题让其有些许实落,莫迪的确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即便有些激进,但也顺应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潮流。
印度一直有一个“大国梦”,疫情期间这更像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鼓舞印度人民重振印度经济,印度口中成为全球手机制造业中心的宏伟计划,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要依赖外国厂商来实现。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