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清明节“云祭扫”成风,但不要让“打榜”伤了纯真孝心

电科技袁创04-05 17:59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世说新语·伤逝》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间,人们经常会通过扫墓来寄托对于逝者的哀思。不过,近两年来,在疫情尚未消退的背景下,扫墓时的人群聚集可能增加传播风险。因此,在多地的规定和倡议下,扫墓祭拜的形式也发生了转变。

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线上祭拜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根据行业知名网络祭祀平台思念堂公布的数据,去年清明节当日,就有超过30万人在该平台进行了网络祭祀。根据民政部统计,今年清明节假期首日,全国共有2304个网络祭扫平台,网络祭扫参与量达到了6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275.7%。

这种方式乍一听似乎有些轻佻,但正如曹丕在好友王粲去世后,带着一众人去王粲墓前学起他生前最爱听的驴叫一样,不拘一格的形式背后,蕴藏着是对逝者饱满而真挚的思念之情。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马金就说:“无论是哪种方式,在祭扫过程中,我们都更应该传承和传递清明节的核心理念——即对祖先、对先辈的敬意、‘慎终追远’的寻根意识,以及呵护新生、张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清明扫墓

不过,在商家逐利本能和消费者攀比心理的交织下,原本单纯的云祭扫也逐渐变了味。

今年清明节,有多个公墓和平台推出了代客祭扫、云祭扫等业务。在某平台上,就出现了报价高达5000元一次的代扫墓业务,能够提供献花、倒酒乃至聊天等一系列服务。有的在线扫墓平台上则让消费者免费创建虚拟纪念馆,然后对“贡品”进行收费,更有甚者还提供了“至尊纪念馆”包年业务,包括“专属音乐”、“专属纪念皮肤”等“特权”,就连点亮长明灯也被做成了“订阅制”服务,每年收取300到600元的费用。

为了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部分平台还推出了和直播平台类似的“打榜”功能,消费者多购买一种“祭品”,其创建的虚拟纪念馆的“孝心值”就会越高,在排行榜上排名也就越靠前。而部分消费者的攀比心理在被挑动后,真的就会落入这种消费陷阱,花费数千元为纪念馆“打榜”。

云祭扫不止刺激了一些不理智的消费行为,还导致了个人信息的泄露,以及对名誉权的损害。

当前多数云祭扫App都需要注册者提供手机号,但是逝者的姓名、照片、生卒年月等敏感信息都可以随意填写和发布,缺乏正规的审核和完善的保护措施。有消费者反映,这类平台即便上传宠物的照片,随意编造一个名字也能顺利创建“纪念馆”,更有甚者出于恶作剧等目的,将活人的照片和信息上传,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云祭扫

从这些云祭扫平台的界面也不难看出,其制作都是十分粗糙的,却充斥着各种收费项目。因此很容易推断,这些平台在运营过一段时间后很可能就会“卷款跑路”,届时消费者除了经济损失外,还很可能要面对自己以及逝去亲友个人信息全面泄露的风险。

由于“云祭扫”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形式,而我国现行的《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于2018年,其中并没有关于线上祭扫的规定,因此也就给了部分别有用心的商家以可乘之机。

目前,多地的主管部门已经陆续推出了正规的云祭扫平台,因此消费者并不需要下载那些不正规的平台。而针对网络祭扫平台的监管,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就认为,既然其中设计了消费者付费行为,那么就理应被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中。

不过,正是由于这类网络祭扫平台并不正规,因此对其监管难度也就更大。对此,刘俊海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这类平台很多都会与公墓管理方有密切联系,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借此顺藤摸瓜,及时、精准地进行整治。也有殡葬行业从业者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加强审核把关和网站建设。

网络祭扫也好,线下祭扫也罢,其本质都是对逝者的缅怀,因此形式并不重要,即便没有焚香烧纸的烟雾缭绕,这份思念同样能够得到表达。而花费不菲的数额进行“打榜”,满足的则只是自己的攀比心理和无良商家的贪欲,这无疑就和清明节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