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敏介绍中国OTT市场情况 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彩电市场销量2089万台,同比下降9%。从销售额来看,它的跌幅大于销量跌幅下跌,下降了20%多,是大概500多亿元。 从销售面积来看,销售面积现在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一个指标,代表着大尺寸化的趋势,销售面积是达到1588万平方米,同比上涨5.5%。所以量在下跌,额在下跌,额下跌幅度比量还要多,说明电视单价在降低,或者说产品结构在变化。电视单价在降低,面积却在上升,这就意味着老百姓要买电视,每尺寸的成本是在降低的。 从渠道结构来看,因为疫情,线下销售受到挤压。今年上半年线上占比60%以上。2019年上半年来线上占比不到50%。从产品结构来看,高端电视,即8000块钱以上的高端电视,今年上半年占3%,比去年微降。这也是由于疫情的原因,线上的价格或者说购买电视的价格结构稍微偏低。 从尺寸来看,65寸以上的销量占21.3%,去年是16%,上涨5个点。超高清今年占67%,跟去年是处于同一个水平。55寸是第一大尺寸,55寸占32%;65寸是第二大尺寸,占16%。75、70寸都在2-3%左右,43寸占15%,43寸是次于65寸的第三大,就是客厅电视之外的卧室电视。 从规模上来看,中国市场今年可能要下降,有疫情的原因,上半年降了9个点,下半年会有一些追赶计划,我们判断下半年可能会同比跌1个点左右,2570万台,全年还是下降的。 销额的下降是快于销量的下降的是由于平均价格是在下滑的,但是平均尺寸是在上涨。在今年上半年平均尺寸是51寸,比起2018年上涨了两寸,也就是每年大概涨一寸左右,但是每尺寸的价格,就是老百姓买电视每尺寸的成本是在降低的。 在今年的上半年每尺寸的均价大概是48块钱,尺寸越来越大,价格却越来越便宜。从消费者来讲是受益的,但是从企业来讲,利润越来越低,白电是9%的利润率,厨电在15%,黑电大概是2%以下,甚至大部分企业都在亏损,但是成本却一直上涨,电视面板价格这两三个月也是罕见上涨。面板用到OLED的面板、mini LED背光的面板,芯片用到AI的或者5G的,核心技术含量在提高,但是售价却没有提起来。 这两三个月长虹、小米、海信都开始提价,但是整体来说,全年来看还是以降价为多,导致硬件的利润并不是特别好看,但还是有很多企业愿意进入到电视市场。原因很多: 第一,现在电视大概一年4000多万台的规模,这在所有品类里面还是很可观的。可能手机可能会多一些,但是仅次于手机之后就是电视一年四、五千万台,规模很可观。 第二,现在电视设计流程和规范非常成熟,或者可以理解为门槛并不是特别高。 第三,在中国供应链的配置已经非常齐全。我们有 TCL、华星光电,有京东方,有惠科面板的供应,还有海斯,有晶晨芯片供应,中国还有大量的代工厂。所以,电视相对其他产品来讲比较标准化,也比较规模化。 另外很多跨界厂商也看到了电视未来后向运营的潜力,所以大很多的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都已经跨界进入电视行业。一方面使电视越来越热闹,但是另外一方面各维度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充分,大多数企业就会选择从价格着手。 从中国占全球的份额来看,中国生产的电视已经占到了全球63%左右。中国有大量的面板厂和整机的代工厂,中国的品牌在全球能够占到36.5%左右的出货,逐年在提高, 2017年只有27%,2018年30%,2019年34%,2020年就达到36.5%,这是中国品牌占全球的出货量。 近期面板在涨价,所以终端产品也在涨价。我认为面板涨价只是短期行为,应该不会影响企业的营销策略和产品结构,换句话来说,基于价格的充分竞争未来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我们是希望彩电企业能够在产品层面多创新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从彩电产品创新来看,很多企业对于产品特点是花了功夫的,比如人工智能在今年上半年占比已经达到65%,这是很高的占比,30%的电视用到了全面屏,7%左右的新售电视有了超轻薄功能。 从未来来看,中国在全球的份额或者话语权应该还会继续提高,现在中国高世代的面板产线已经达到了19条之多。另外,中国品牌也是在积极出海,所以在全球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再加上一些日系电视,美系电视被收购或者说在衰退,所以中国未来全球的产业话语权会越来越高。 整机价格以降价为多,以降价为长期趋势,更多的企业开始用软件或者用智能运营的收入来弥补硬件的亏损。很多电视企业的硬件方面,尤其今年上半年是亏损的,但是并不见得整个电视业务亏损,因为在广告层面、会员层面,以及其他的附加行为上有增值,这方面有利。 从运营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推出了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服务规范,已经从9月13号开始正式实施,这也让大屏市场更加趋于严谨、正规,或者合规。之前从江苏省消协的判断来看,开机广告是违法的,所以我们协会也出了这么一个服务规范。 我们明确规定智能电视可以拥有开机广告,但是在未联网时就不应该再启动开机广告,我们总的时长不应该超过30秒,在播放过程中,让用户有关闭的能力,有信息提示,这对于企业、对于消费者是双赢,让我们有法可依,让OTT的运营合规,同时也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从全球范围的广告预算来看,今年下降6%,从5800多亿美金到5400亿美金,最大的原因就是疫情造成了电影院媒体,电视电台销售额出现下滑,但这是传统的广告。而新型的广告,在OTT的广告,或者是在社交媒体、在线视频这方面的收正向增长。从国内来看,数字广告占7成左右,比起2019年上升10多个百分点。 从保有量来看,电视的保有量达到2.88亿台,每年会有3500万台到4000万台左右的智能电视到消费者手上,所以保有量2.8亿台已经覆盖了6.6亿用户。在家庭的保有量占50%,有一半的家庭都有智能电视。OTT不光有电视,还有盒子,前几年盒子销量每年一两千万台,包括一些互联网厂商买赠使得盒子有相当大的保有量。 在2020年的6月底,整体OTT终端激活总规模是2.75亿台,这里面包含电视2.3亿台以及盒子4500万。 从国产电视来看,国产的长虹、康佳、创维、海信、TCL这5家,他们激活的占有率占到了62%,大概是1.5亿台左右,比2019年年底上涨了7.4%。 现在每天开机终端,就是日活,大概在1亿台左右,疫情过后降了一些,大概有8500万是电视,有1500万不到是盒子。还有一些智能投影属于大屏范畴,现在智能投影一年的销售量大概在400多万台左右,它的日活或者日开机不够准确,暂时就不讲投影了。 从整体的开机时长来看,现在OTT终端包括电视和盒子,平均下来每台是4.85小时。这个水平比起整体电视终端的收视时长,是它的两倍, 从广告来看,今年上半年,OTT广告是40亿,不及预期,主要是因为疫情,但是整体来看,通过下半年的追赶,我们估计全年会突破100亿,跟2019年基本持平或者高一点点。 从开机库存情况来看,OTT的开机广告今年上半年有3000多万cpm,比2019年上涨30%,原因是智能电视的保有量增长。贴片广告的库存大概是9亿的cpm,比2019年上半年增加4个多亿的cpm。开机广告的投放率是比较稳定的,大概每年都维持在80%左右,今年上半年稍高一些,是85%。贴片广告投放率稍微低一些,也有一些波动,2020年的上半年比2019年有所下滑,但是也是维持在20%左右。从广告形式转化来看,屏保、智能推荐的转化率比较高,再往后是贴片,还有应用启动,关机等。 从第三方的数据的调研来看,在2020年有49.5%左右的广告主计划在未来一年增加数字媒体、线上媒体营销预算。在疫情期间,OTT展示了相当大的媒体层面的影响力,这个水平在所有的媒体中仅次于社交,仅次于网络长视频。在未来,OTT广告,会涉及到更多领域,不光是教育,还会涉及美妆、交通领域。从层级来看,也会从一、二线城市逐渐向更多的下层城市来延伸商业机会。
先分享电视机硬件的情况:在过去几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在2003年左右一举突破3000万台,当时涉及到CRT向液晶的全面转换。在2010年左右,一举突破4000万台,当时受到政策的刺激。2016年中国出现了很多互联网品牌,包括乐视、小米、暴风、风行等,那一年的电视市场非常火热,当年突破5000万台。从16年之后,中国电视就一直处在4500-4800万台的箱体内进行小的震荡。所以大家对于电视市场的印象就是需求不振,觉得这个市场死水一潭,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子。
二 四川虹魔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舰介绍公司情况 我们现在怎么来看待电视或者说智能电视这件事情? 在我个人理解,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思路,终端是什么?以往终端是功能载体,但现在的智能终端更多是业务和服务的载体。怎么理解这件事情?就是以往的终端或者硬件没有连接到云上,没有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服务上,所以它更多是功能展现。比如扫地机器人没有联网的情况下,更多是去实现功能。但是随着智能终端的发展,不管是手机、电视还是电脑等等,联网之后我们会发现终端这个概念本身慢慢延展成为什么?更多的是云端或者是互联网的服务端的业务能力承载方。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个概念。 所以,如果这么来回顾终端,很早以前我们说手机就是打电话的,但是现在不谈打电话的终端,而谈的是智能手机可以承载微信、微博,承载各种各样的应用服务。对智能电视也是一样的,智能电视或者说电视行业,原来我们说电视并没有说它是电视机,很多人默认电视作为终端就是用来欣赏电视台播放的直播电视节目。 而在今天我们再谈智能电视,可能更多不是我用它来看电视台的直播内容,而很可能是大家默认或者是心里在想的是它可以用来接受所有互联网上的各种服务。视频点播,牌照方,或者说优爱腾等内容方视频联播,再到游戏服务,再到刚才说的教育等业务。 所以我想强调的是,第一个,我们看硬件,看终端行业,跟以往的最大的变化是现在智能终端实际上是互联网所有业务、服务的载体。 第二个,电视来看终端或者说以智能电视来看终端。如果我们把想象力放得更远一点或者更大一点,可以简单理解,它是一个更大屏幕、更大尺寸的手机。为什么这么说?现在我们在智能手机端可以体验到的业务或者服务,基本上都可以在电视端得到体验。电视终端的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等等跟手机差别已经越来越小。以中国的智能电视来举例,大家用的电视芯片,智能电视的操作系统,跟现在的智能手机的系统差别已经不是很大了,更多的差别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人机交互层面,我们使用手机的过程更多的是触控,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的交互界面上进行控制,而对电视大家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是我要离电视三米的距离,通过遥控器进行人机交互,这可能传统上我们是手机跟电视的一个最大的差别。 第二个差别是用户使用习惯,我认为智能电视或者说电视领域对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在中国也好,或者是在世界范畴内,我个人的理解是长期以往的电视台直播模式给用户养成了被动接收内容、被动接收服务的模式。用户躺在沙发上,他更习惯电视台播放什么内容,我就欣赏什么内容,用户的主动权更多是通过频道切换来实现对内容的获取。 在手机或者是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实用户对内容或者说对服务的获得,更多会向主动获取来演进。但是在电视端,因为长期以来被培养的用户习惯不一致,带来的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在电视端的服务跟手机端服务最大的差异是什么?我相信可能在座的诸位都能感受到,我们用手机去获取服务,更多的是你知道想要什么。比如说我想打开微信聊天,我想打开微博看内容,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直接打开手机。在手机的交互界面上呈现给用户的更多是应用,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服务我就进去。 但是在电视端,我们现在对所有的智能电视感受最深的是电视界面上直接给用户呈现的是内容海报,比如说影视界面会有5-6幅比较大的影视内容的海报。更多的用户对交互界面或者说内容服务的感受,并不是我知道我想看某一个应用,而是我对内容的诉求直接从海报上可以获得。 可能在智能电视的用户使用过程中,用户不是去看某一个应用本身,而更多的是被动接收的是内容本身,而不是应用或者品牌本身。再往深理解一点,很可能这句话不是对的,用户对品牌、应用的认知度,在电视这一端会远远低于手机端。所以这两点,包括我刚才说的交互层面和在电视这一端对于业务、服务的获取和感知,跟手机有巨大的差异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认为电视机厂商现在智能电视的业务的承载过程中,慢慢的往前走了一步,为服务用户和服务内容方、业务方,能够承担起一定作用或者角色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只把电视当成是手机的更大屏幕或者是更大尺寸,可能就像现在的手机行业是一样的,用户直接在商店里下载应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用,使用应用的时候直接点击。但是刚才我讲的两个重大区别,会导致现在厂商在提供业务服务上面还有很多可以给用户提供的角色或者重要性。 回归到虹魔方本身,我们是现在整个长虹品牌,或者说整个长虹集团旗下的所有智能电视终端的运营品牌,它是长虹股份上市公司百分之百全资持股公司,负责整个长虹集团旗下包括长虹、启客,包括长虹在国内控制的三洋品牌这种第三方品牌的智能电视的运营体系。 包括三洋、长虹、启客,大概累计出货量,有4500万台,但这只是出货量。从激活量来看,我们从09年开始做智能电视,到今天累计出活3100万台。 运营数据:截止到今天,可以运营的终端,可以通过服务平台实际给用户提供运营服务支撑的终端有1800万台;还有一部分老的,比如10年左右的终端,更多的是在Linux操作系统上直接把视频服务装上,用户打开只能看视频业务。真正的目前我们可以运营的终端有1800万台左右,平均每个月智能电视月活大概在76%左右,平均每天月活49%左右。 电视的使用时长:虹领金的用户的平均使用时长是2.97小时。原来大家说所谓看用户的价值也好,或者业务价值也好,更多关注的是用户到底能不能停留在业务上,使用业务时长会决定很大一部分价值。当一个用户一天能够把接近5个小时,4个多小时的时间花在电视上时候,这个想象空间,可能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 人的一天真正清醒的时间可能就16个小时。如果能够平均下来有接近5个小时的时间在电视业务终端前停留,来使用业务,电视的价值就会变得非常高,运营价值也会变得非常高。 刚才我讲智能电视终端跟智能手机的差别一个是交互,另一个是服务提供模式。在这一点我们也有数据,比如说在交互层面,原来传统的电视机交互更多是通过传统的遥控器,上下左右返回确认等等。从14年开始,长虹就已经切入到语音,作为人工智能发力的一个重要点。不管是最早的通过进场的遥控器运营方式,还是到现在普遍的远场语音方式,这种交互模式极大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用户用更简单的方式去操作、控制电视。刚才我反复在强调,用户在手机端的操作,通过触碰的模式可以很轻松、很快速的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在电视端,如果用遥控器会相对来讲会比较麻烦。我们长虹更多的差异点是要通过人工智能、通过语音的方式解决痛点。 在这方面的数据, 1800万终端可运营终端,每天语音调用次数已经到1.1亿次,基本上每个用户至少会跟电视交互5次以上,会告诉电视今天我想看什么内容,比如甚至他不知道说今天具体要看某一篇,但是可以告诉长虹小白想看一部喜剧片。调用次数表明在交互层面,用户慢慢对语音的人工智能方式的认可。 从实际数据来讲,语音我们做的是留存率半年度的测算,语音的半年留存率能够接近80%。也就是平均每100个人里面有80个人在半年后就养成了使用语音进行电视内容、服务的控制方式。 虹魔方的差异点:15年在长虹的多媒体公司成立了互联网事业部,到2018年12月份把运营这一部分独立出来,成立了一个全资的子公司虹魔方。到今天这5年的核心、重点还是坚定不移的站在桥梁的角色上。虹领金的桌面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左手连接的是用户,右手连接的是应用方、服务方或者说内容方。手机端现在我们来看,桥梁的作用更多的是从硬件、销售、渠道的角度来讲,卖出一台手机可能能增加一个微信用户,能增加一个游戏的用户。但是在电视端,用户更多感受的是通过海报的模式把内容直接展现在桌面上。这对于应用方而言,或者说对于我们而言,其实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我给用户呈现的已经不能直接用户的 logo或者说应用名来直接给用户提供服务。 怎么理解这件事情?我现在把整个公司的很大一部分工作的职能或者说职责做了一定的区分是什么?我们在整个行业看虹魔方,我们这个公司更多把工作重心放在应用外的运营。拿手机举例,很多业务或者说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更多的是业务方自己独立运营。通过我的市场宣传,推广等等,我让用户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应用方,什么样的服务方。用户打开了应用,我在在应用内去做所谓的留存等活动。我的拉新更多是通过自己的市场推广手段去做的。但是在电视端,我们稍微的把它做了一定的区别,就是应用类的运营,还是坚定不移的交给了服务方或者说合作伙伴。 但是应用外,我更强调的是整机厂商或者说作为虹魔方这样的运营公司,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通过一个简单一点的例子来说明这件事情,如果手机端装了一个 QQ音乐, QQ音乐晚上8点办了一场周杰伦的现场演唱会,用户对周杰伦今晚8点现场演唱会或者周杰伦出某一个专辑的这种信息来源更多是媒体,不管是通过微博微信,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用户知道了这个信息,用户决定晚上8点打开QQ音乐去欣赏周杰伦的演唱会。但是在电视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相对来说会更多一点。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知道用户是不是对音乐感兴趣,因为我有完整的用户使用习惯,我知道他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我在开机广告或者内容推送,就会明确的告知用户今晚8点 QQ音乐或者音乐应用会上线周杰伦的演唱会,这是第一个,叫用户触达或者说信息触达。 当用户开机之后进入到桌面,进入到lantern的时候,我们可能在某一个海报为会提醒他今晚8点有周杰伦的演唱会,你是否愿意预约?同样的我们还做了很多针对用户运营的功能或者服务,比如我们有任务系统、消息系统等等,可以告知用户有这样的服务。通过完整的信息服务或者信息触达,再结合刚才我说的应用自己的应用运营活动,基本上就可以完整地做到把一个对音乐感兴趣的用户引导到应用里获得服务。 我想强调:第一,我们一定是精准匹配这些用户的。第二,我们做的匹配工作或者服务是以服务用户为主要出发点,并不是说要干扰他或者是对他造成使用上、体验上的不便。 讲了这个案例,我们会发现通过系统厂商或者终端运营厂商在原有的应用外的这些运营工作,可能用行业内比较流行的叫整合营销,我们就把传统的广告概念延展出来,就变成了一个把服务能通过系统厂商的运营能力,把整机用户,把虹领金用户跟业务本身连接在一起,通过系统运营打通了应用外的运营和应用内的运营,这样对整个应用服务,不管是从用户体验,还是真实业务,最终归根结底还是要体现在转化率上,都是比较大的提升。 从实际数据来讲,整个以视频来举例,在长视频领域基本上是优爱腾这三家。从这种角度来讲,长虹整体的量在整个行业里边不是最好的,甚至可能是在第二梯队。但是真实的用户体验和用户的付费转化率,通过刚才我说的两点,一个是交互,一个是我更多的帮助用户和服务方做系统层面的组合运营,来实现这样的目的,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我再稍微总结一下,差异点更多的体现在什么呢?我们更多的把虹魔方类比成为万达广场,消费者到了万达广场,实际上可以体验到综合性的从超市到珠宝、化妆品、服装甚至到影院,可以得到所有的综合类的服务。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服务都由万达集团来提供,它更多的是通过引入合作伙伴的模式来做。万达除了自己在做影院的服务之外,其他的所有服务都是第三方来做。虹魔方比较类似,在当今这个时间点,甚至没有一项服务或者内容是我自己做的。当然有一些在线的硬件故障诊断,这种可能是我自己做的事,但是在业务层面,我没有去碰所有的合作伙伴或者说服务方,我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我的系统运营能力帮助合作伙伴怎么样找到更适合的用户,帮助我用户筛更适合他的应用和服务。 在这一点可能跟其他品牌不太一样,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行业里边,大量的运营公司实际上已经在涉足应用或者说服务开发。可能有的厂商会提供视频服务,当然可能还是跟优爱腾合作,只是把优爱腾变成了 cp不是一个sp,可能有的公司自己做游戏服务,去做音乐等服务。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讲,厂商去做用户体验相对互联网公司在电视这一层应该是有优势的。但是在内容运营这个层面,可能有一些分歧,我认为在真实的业务运营和应用内的运营上面短期内还是互联网公司比传统的电视公司会有一定的优势。这可能是目前跟其他品牌最大的差别。 我们打开一些其他品牌的电视,用户看到视频服务可能就是厂商直接在提供这种服务。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讲,可能不管是从流畅性,还有从会员角度可能有一定的优势。在长虹,可能用户需要打开三个应用,比如说优爱腾的三个不同的应用,才能够看这三家的视频。但是在某些厂商可能只要打开厂家自己的应用,就可以看到三家的内容,在体验层面可能其他的厂商相对而言会有一定优势。 但是从内容运营的角度,短期内我认为长虹本身或者是虹魔方本身,短期内还做不到足够优秀,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应用外,怎么样配合应用方或者服务方能够在系统的角度能够帮助他成长起来。现在更多的用户沉浸在长视频领域,长视频领域大量的流量是在头部IP,如果用这种越来越窄的模式去做商业模型,或者去做收入,始终是有一个天花板的。但是如果我们把两家的优势能够合作在一起,我们自己也发现付费的转化率就提升上来了。 今年疫情的影响,教育、游戏、音乐等等,其实都在发展。虽然看起来已经有2亿多的智能电器终端,但截止到目前,除了长时间之外的第三方垂类应用,单纯讲盈利层面,比起终端规模体量,其实还没有做起来。如果给手机端用2亿终端的量来扶持一些垂直应用,可能这些去利用早都已经做起来。 但是在电视端,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做起来,所以我更多的是强调我们会把重心放在服务好应用开发商,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或者交互能力能够把用户服务好,这个可能是我们目前跟其他品牌差异最大的。 我在这种定位下,安心做用户和服务的桥梁的定位下,第一,我的工作变得相对清晰。第二,我的合作伙伴对我的信任程度会相对而言会更高一些。第三,在团队的规模上,虹魔方的团队的规模是整个行业里面最小的。应届的校招生到位的情况下,截止到目前只有80名员工,可能跟其他行业内的公司不太一样,人员规模相对是比较小的。我更多的商业模式更多的是在类似于万达的模式,更多的是在店铺租赁或者渠道收益上,给服务的合作伙伴更好的用户,给我的用户更好的服务,获取渠道的收益。在这个层面上来讲,我的成本是偏低的,同时我的收入或者说利润是直接从渠道的供应商来体现的。截止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用户是直接打钱到虹魔方,用户直接付费给我的业务合作伙伴,业务合作伙伴在确定收入之后,再给我分成,解决了相互信任的问题。 我认为目前商业环境下,要在短期内,三年也好,两年也好,能够真正培养出在整个行业里边立住脚或者说能够真实有利润的垂类的业务合作伙伴。当他们被培养起来之后,用户的体量在中国市场我们是不太担心的,业务起来之后,我再根据我的运营能力来帮助他做高。从这种模式上来讲,我的商业模式可能跟其他公司也会略微不同,看起来我的营收的规模会比其他公司小很多,因为我是分成后收入,而很多其他的运营公司是分成前收入,用户先把钱给到运营公司,运营公司再给内容方或者服务方分成。在这个层面上,商业模式还会有一点不一样。 我再稍微对虹魔方的工作或者是差异点稍微再做一点点总结。我们现在对外明确提出两点,我们做中台,对用户提供服务的平台,包括比如说用户的成长,用户的成就,用户的画像,用户的交互,包括声纹或者说个性化推荐,包括对用户的硬件诊断,软件在线服务等等,我们做的是针对用户的服务品牌。针对合作伙伴,我们也在提供一套平台,包括设备管理,安全运维等。 可能在目前的行业里相对而言,我们团队规模是最小的,80人,但是我们还把很大一部分工作放在了安全上,这也跟长虹的原来的技术积累相关。原来长虹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一支团队专门在做安全,所以我们也用了他们的一些技术来解决智能电视的可信、可管、安全。对应用方我们提供,应用测试,系统数据服务,对应用方或者服务方的在线服务等等。所以现在相对来说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我是一个中台,左边对用户提供服务,右边对应用方或者说服务方来提供服务。 在智能电视广告这一块,无论是开机还是贴片等,广告也是目前整个智能电视的市场里边很大一部分的营收来源。在这一块,长虹跟 TCL有一个共同投资的公司——广州欢网,它在做广告业务。我们可能跟其他行业公司不太一样,做欢网是希望能够通过整合长虹和TCL的终端,因为互联网比较认用户规模,希望能够整合两家用户资源把价值做得更高。这是我想讲的第4个部分,就是整个虹魔方在不管是商业模型或者商业模式上,还有我们真实工作内容上面的差异化。 回到第5个方面,就是在数据层面,我自己认为我们跟其他公司在数据层面稍微有一些差异。第一,长虹作为一个全家电品类的厂商,我们还有美菱,长虹空调等白电。长虹整体的终端覆盖面或者广度,实际上是很大的。目前去重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有1.2亿的用户规模。可能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来看,产生的商业价值不会那么高,但是从数据的角度来讲,凡是有用户联网的终端,我们都可以获取用户的使用数据。 第一,我们有一个爱联公司是做物联网模块的,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物联网模块的厂商,包括华为、小米都在用我们提供的物联网模块的用户行为分析。可能短期内看不出价值,但是真正当互联网、IoT普及之后,数据价值会迅变大。这是第一点我们跟行业内的一点差别。 第二,我们现在已经脱离了原来一直在说的个性化推荐,这种单纯从用户使用行为去推断用户数据或者分析数据,现在增加了场景化数据。针对业务场景,会有一些针对性的内容和服务提供。这在传统的互联网业务公司很难做,因为基本上原来的这些服务都是针对单用户,而我们希望做的场景化数据,更多是如何在场景的定义下为一家用户或者说以家庭为单位的用户来做数据分析和采集。 第三,在人机交互这个层面,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单纯从用户使用行为,更多的是用户对内容的偏好挖掘是不够的,而在用户的交互,在使用行为上,在交互上面其实也有很多数据是值得挖掘和分析的,它更有助于我们判断用户的使用场景,用户的偏好以及降低用户的使用难度。为转化率,为用户体验,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所以在这个层面可能我们相对来说有差异化的。 第四,我们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开放的生态体系。我们跟小米、华为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我们都做到了互通互联,这可能是在业内相对而言比较罕见的。因为各个物联网体系在中国目前相对来还是比较封闭的,各个品牌更多是去做自己生态内的互联互通。而我们相对而言都往外走了一步,就是放低了姿态,用开放的心态去跟像小米,华为,阿里这样的大互联网公司去做生态合作。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讲,未来物联网实现那一天,我们在数据方面的积淀可能会有助于提高品牌的影响力或者未来运营电商的可能性。 最后,关于新基建,新基建 解决了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所谓的信息服务的功能或效率。我还是想回到一开始,如果我们把智能电视终端理解成为它是一个业务或者服务载体,随着新基建的发展,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更优秀的基于新基建衍生出来的服务可以更好的落地在终端上。
三 问答环节: 您现在看到在交互上未来可能会有哪些创新,可能会对内容应用运营产生哪些影响? 在语音交互这个层面,基本上所有的厂商都在中高端机器上面都有语音交互功能。在交互这个层面来讲,不管是打字还是触控,当电视机或者说当终端用户是一个老年人的时候,打字或者触控远远不如用语言的方式容易理解。自然语言是天生的,最简单的交互模式,用户用语言的方式就能够完成自己的需求表达,学习成本最低的。 对于用户而言,学习成本是极低的,更多的难度在于我们怎么样去做语音采集,语义识别以及真实的最满足需求的服务提供。这种模式会让厂商、服务方增加开发难度,但是却大大的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难度和学习成本。我依然坚定认为在人工智能的语音交互层面,是学习成本最低,发展前途最高的。 另外在交互层面,一方面人工智能解决的是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更大的作用应该发挥在当用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针对电视更是这样,根据用户的使用情景,内容和合作伙伴当期的热点,以及商业化诉求,能够有效的达成共识,来提供服务。在这种层面,人工智能我才认为更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语音是我最看好的,再到遥控器的体感上面,再到现在我们大家已经可以看到摄像头等等,未来还会有很多不同的交互层面,比如手机就是大屏的另一个控制器,即多屏协同,多屏合作等等。 如果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去看的问题,您会发现是不是我一定要在电视机前完成交互过程?比如今晚8:00有一场周杰伦的演唱会,我知道长虹的虹领金的用户也是某某手机的用户,我可以让他在上班过程中,下班过程中,中午吃饭过程中获取信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通过不同的设备能够让服务协同在一起。 站在这种角度上来讲,除了摄像头或者体感等基于单纯的单纯的交互设备或者方式方法,我想更多的延展的第三部分就是基于时间、基于空间,在协同层面上,我会有不同的终端,或者甚至是从社交的角度来讲,有不同的人群能够完成同样的一件事情。 您觉得现在或者过了三五年以后,当运营的产能价值远远超过了现硬件价值的时候,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更具进攻性、外延性的一些差异性策略? 这个是一定有的,我刚才讲的更多是基于我们现在对于行业、对业务的理解做出的定位和选择,可以发散一下,比如说可能会有两个方向,虽然看起来现在已经有2亿多台智能电视终端,但是在除了长视频之外的垂类业务上面,即使是像移动端做的这么好的游戏业务,电视端上还是没有看到很优异的表现,甚至很多合作伙伴都离开电视游戏行业,或者说离开OTT游戏行业到运营商去做游戏。 第一,我们想做的是在短期内通过我的优势或者说我的聚焦能够帮助合作伙伴成长起来。如果我的合作伙伴成长起来之后,双方的优势集中在一起,很有可能就会被放大,如果不是同一家公司,很有可能做不大。在很多垂类业务上,我们现在都看到了机会,随着终端规模增长,在很多情况下结合了系统厂商的应用外的运营能力,更便于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更便于帮助垂类业务快速找到用户,能够快速成长起来之。在这种层面上来讲,我甚至不排除有合资成立公司或者延展模式能够做大。 第二,我们在谈垂类业务时,往往谈的更多是针对垂类业务本身。比如我在谈教育的时候,更多就是在谈跟学而思合作;我在谈音乐的时候,更多是谈怎么跟QQ音乐合作,单纯的讲都是针对垂直业务。但是我想今天给大家提出一种观点,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电视用户截止到今天这个时间点来看,可能绝大部分用户还是集中在长视频上,或者说集中在音视频上,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可能将音视频业务跟垂类业务结合起来? 我觉得业务的想象空间非常之大。我随便举个例子,这几年的综艺节目里面,比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等音乐类综艺节目,那是不是就可以跟垂类的 K歌比如全民K歌,比如音乐类的应用结合在一起。这种想象空间实际上非常大,甚至我也在跟合作伙伴交流,现在很多长视频的服务商都提供给会员功能,跳过开机,跳过剧集的片头和片尾,也跳过了主题曲。但是也有很多用户在主题曲过程中,他是愿意跟着一起唱一下,可以考虑怎么样跟垂类业务结合在一起。 另外有一点就是我们可以研究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可能在手机端的很多游戏、是单纯做垂类的有形,但是其实随着现在大IP的发展,文字IP,影视IP,游戏IP会混合在一起,跨界来做这样的事情。热播的剧集会跟游戏、图书等等一些相关的业务跨界,产生交集,所以在这个层面我认为交集很大,空间也非常之大。 看起来智能电视的终端量已经有足够的规模,只是还缺乏临门一脚,怎么样能够帮助业务方快速成长起来?一旦有1个案例、2个案例、5个案例、10个案例,这种已经被证明的成功模式存在之后,大家在整个生态上各自把自己的角色或者定位发挥好,这个产业才会真正健康良性,之后我觉得合纵连横的可能性或者是想象空间就会变得非常巨大。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