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鼠标键盘到多点触控,科技的进步让电子产品的操作方式日新月异,从外置设备走向手指肌肤,人体与设备之间的隔阂已经被逐渐消除。
但现实却又并不总是美好,Windows 8 Metro风格的转变让一大波不支持触控的PC设备犯了难,而安卓系统智能电视的迅速普及也让用户由输入法到大屏游戏体验都遇到了看似无解的难题。
然而,车到山前必有路,在2014年年中的节点上,我们独家专访了国内“锋时互动”科技团队,一款出自国内研发人员之手的能够“捕捉”手指的体感设备即将到来。
什么是Leap Motion?什么又是“微动”?
说起体感设备,首屈一指的绝对是微软Xbox上的Kinect,但 “微动”的概念则与此完全不同,Kinect能够顾及使用者的全身而后者只专注于用户的手指,随之而来的,也是新产品更低的耗电需求以及更小的体积。
“捕捉”手指,从整个产业大环境出发,唯一能与“微动”相提并论的就是美国货Leap Motion了,而且从产品的面市时间看,Leap Motion也要更早一些。
由于国内一些评测机构的推波助澜,对于科技爱好者而言,Leap Motion早已并不陌生,一款内部由三个LED光源和两个摄像头组成的小型设备在通过USB方式与电脑连接后,水平放置即可“捕捉”上方空间有效最多十个手指的运动轨迹,从而使用户达到不接触即可“触控”屏幕的目的。
“微动”起初代号为Sharpsight,从用户的角度分析,与Leap Motion不存在多少区别,同样是造型精巧的小型USB外置设备,内部各有两个一组的LED光源和摄像头的组合能够实现和Leap Motion相同的对十个手指或是类手指部件的“捕捉”,可以达到百分之一毫米的精度。
说到Leap Motion和“微动”这两个产品,Leap Motion的确是先于“微动”走入消费级市场,但如果说“微动”是开发于Leap Motion之后,那“微动”的研发团队就有话要说了。
“微动”团队透露,起初名为Sharpsight的项目始于2011年,远比Leap Motion要早的多,而对于Leap Motion也尚查找不到任何的产品技术数据,两个产品的的“专利”或是“模仿”之说完全无从谈起。
但平心而论,消费者从最直观的视觉或是使用感受上,“微动”和Leap Motion都太过相似了,小巧的外观设计、各种元件“捕捉”手指的动作、以非接触的方式操控电脑屏幕甚至是都是白色的USB连接线,如果是在一台性能说的过去的PC设备上,可能普通人找不出二者的绝对区别。
为什么说“微动”更出色?
当然,如果你想体验这种手指悬浮触控的感觉,在Leap Motion和“微动”的选择上,还不至于要到抉择“行货”还是“淘宝”的地步。两款产品的上市时间差自然是为“微动”带来了一些独到的优势。
首先,在使用形式上,“微动”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除了与Leap Motion相同的立式操作,用户同样可以将“微动”横置在桌面上,相当于在水平面上投射出了一个虚拟的高精度“触控板”,类似于目前还概念性大于实用性的激光键盘。
但毫无疑问的是,“微动”对物体“捕捉”的高精度使得这项功能不再是件摆设,以电脑上最常见的“画图”程序为例,借此你就直接可以用手指或是真正的笔在“微动”的感应区域内创作,这一构想的最大好处,自然是在桌面上你不用举着手臂喊累了。
“微动”相对于Leap Motion的另一个优势,则是体现在设备内部的处理芯片上,这也是我们前面强调的“微动”与Leap Motion给用户差不多的体验是建立在体感设备与一台性能说的过去的PC设备相连的基础上,这同时也是“微动”与Leap Motion最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如果把这类体感设备的工作流程分为“动作捕捉”、“信号传输”和“数据处理”三大部分,那么,Leap Motion只做了前两部分工作,美国的工程师甚至为它配备了USB 3.0的数据接口,以便将大量“捕捉”到的信号数据及时传向电脑端。
但Leap Motion本身是不具备“数据处理”能力的,所以“动作捕捉”过后将效果体现在电脑屏幕上这一过程中的运算转化工作依赖的还是电脑内部的处理器的计算性能。
而“微动”能干的“活”就更多,其内部集成了一个名为“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的计算单元,据“微动”的工程师介绍,这一专门负责处理动作信号的结构,在有针对性的工作状态下,其运算能力等效于一颗700核的处理器。
这也使得“微动”可以将体感设备的三大部分工作都囊括其中,而电脑只是负责对体感设备进行供电,和将“微动”的处理结果反馈在屏幕上,这些较为简单的工作。
可能有人会认为,“微动”能自主运算又如何,电脑处理器的性能难道还会成为阻碍体感设备工作的瓶颈吗?
事实却是,在一些处理器性能孱弱的低端PC设备上,Leap Motion的工作效果已经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电脑屏幕的显示上出现“跳帧”和“卡顿”。
如果未来,这一类体感设备走向更大的舞台,由电脑走向移动智能终端以及智能电视产品,那么新型智能设备中的ARM架构处理芯片在性能上又会比电脑中的X86架构计算单元再降一级,自身不能进行运算操作的体感装置想要流畅运行或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这一点看,“微动”无疑具备更大的发展潜质和实用性,说其相对竞品更胜一筹毫不为过。
“微动”还在创新完善的路上
目前,“微动”仅有的20余款游戏类专属应用显然不会激发消费者强烈的使用欲望,而对于Mac、Android等平台的优化支持也亟待推行落实。
开发者加速扩展设备使用场景,产品体验部门让设备变得更好用,是“微动”团队内部目前齐头并进的事。
从硬件本身,两种使用模式在外形设计上却不能“变形”,是否该加入无线连接生产一款“不用线”的便携设备,亦或是将“微动”的概念融合进诸如家庭游戏主机之类的终端产品,都是“微动”尚需改进的部分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来自天津的“微动”团队,二十余名成员中有博士,有海归,但无一例外地,他们都在朝着一个改变人机交互方式的产品理念迈进,更是在做着一件中国国内鲜有耳闻的产品。
毋庸置疑,“微动”已然是一款想法出色的产品,但如何将“微动”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则还在创新完善的路上。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