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VS海信,一则现代版农夫与蛇的故事? 如果再来一次,郭台铭或许会选择早点买下夏普,从而避免当下的焦虑与尴尬。 北京时间12月6日,美国加州法院正式驳回“夏普诉讼海信”一案的审理诉求,至此,夏普针对海信的法律手段全线落败。 败退北美的同时,在中国,夏普则被迫站上了被告席——近日,海信正式向北京和青岛两地法院发起诉讼,指控夏普多达十几款产品侵犯海信发明专利权,请求停止制造、销售相关产品,并对侵权产品进行销毁。对此,两地法院已正式立案受理。 中国企业,以技术侵权的名义,状告有着“液晶之父”之称的夏普,这个剧情看似不可思议,但却是真实的发生。 收购夏普之初,郭台铭便预见了与海信之间必有一战,但他一定没有料到,这场战役会打得如此憋屈和艰难。 战役里的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外界的看客们则见证了某些“商人式的嘴脸”,以及本土企业掰开扼在脖子上的手之时,所展现出强大的自信与能量。 夏普、海信、富士康(鸿海精密),事件三方的恩怨情仇始于2012年。 是年,郭台铭就收购夏普资产一事进行多次谈判,但双方没能谈拢价钱,收购于2013年搁浅。 彼时的郭台铭稳坐钓鱼台,因为他看上的绵羊已近乎奄奄一息。 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夏普斥巨资打造了首个10代线液晶工厂,但随着市场需求急降,这笔投资令集团骑虎难下——开工了卖不出去,不开工赤字猛增。与此同时,夏普力推的RGBY技术不被市场所接受,销售成绩惨淡。 包括夏普在内的日系力量集体衰退的同时,韩国企业迅速抬头。因为韩元大幅贬值,韩国的面板更具价格优势,三星、LG等企业顺势加大投资,一举冲上了显示产业的高地。 从那时起,夏普便陷入了恶性循环,内部千疮百孔,外部风雨飘摇,这才有了猎手郭台铭的登场。 几年之后,夏普陷入了崩溃的边缘。2014财年,企业曝出2223亿日元的巨额亏损,诉讼、债务更是多到数不过来。为避免破产,夏普决定壮士断腕,交出部分市场,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北美和欧洲市场。 名企“卖身”是门大学问,价钱甚至不是其中的唯一指标。接手的企业有没有实力?能不能保持团队的完整与提升?甚至,新东家能否闯出一片新天,方便我日后东山再起?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欧洲,夏普顺利找到了斯洛伐克企业UMC,但北美市场的下家却是个大难题——该地区没有哪家家电/彩电企业,有能力运营好夏普的盘。 几经抉择,夏普找到了最佳答案——海信。 夏普凄风冷雨,海信则风光无限。 当时,海信已经稳坐国内彩电市场的头把交椅,集团正加速迈向第二阶段,即实现“大头在海外”的战略目标。掌门人周厚健给海信提出的要求,是实现海外营收占比50%以上。 全球市场虽大,但说白了也就三大发达市场——北美、欧洲和澳洲,其中,北美是最大的海外基本盘。 北美市场是品牌必经之地,面对夏普的请求,海信也陷入了抉择:究竟是专注于海信的自有品牌,还是分散资源,夏普和海信同时运营? 这期间,为了说服海信,夏普高层多次造访,希望为“孩子”找到最好的“人家”。在经过大半年的反复考量与计划后,最终,海信决定出手相救,将北美夏普纳入自家版图。 2015年7月,海信正式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100%的股权,并拿下夏普在美洲除巴西之外所有市场的品牌使用权,为期5年。 海信曾如此阐述此番“江湖救急”的意义:夏普的生产能力和渠道资源,都是海信心仪已久的,获得夏普品牌的授权,能够帮助集团在美洲市场更快速成长。 对此,外界有着更深入的解读:同时运营海信和夏普两大品牌,品牌资源势必分散,在短期内对海信的自有品牌未必有利。但与此同时,海信也能藉此展现自己的实力:如果连北美夏普这样的“摊子”都能盘活,那还有什么是海信搞不定的?从长远看来,这对海信自身品牌的海外推广有巨大裨益。 事实是,海信不仅迅速“盘活”了北美夏普,而且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接手夏普的第一时间,海信便斥资3000万美元,对墨西哥工厂进行了产能升级和员工激励。不到半年的时间,工厂的生产能力翻了一番,对美国市场的供货时间也大大缩减至不足一个月。 2016年之前,夏普墨西哥工厂对北美市场的发货量还不足150万台,1年多后,其发货量迅速攀升至超过400万台,一跃成为海信海外最大的生产中枢。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