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海信官方向媒体吹风,“我们将在AWE 2019上展出OLED电视。”
至此,作为“反OLED阵营”中最坚定旗手的海信以这种最轻描淡写的方式完成了对于过去的叛离,顺手将过往那些掷地有声的坚持ULED的承诺丢进了风中。
海信做U不做O
就像一段配不上忠贞誓言的爱情。彩电厂商在面对技术道路的判断和选择时的嬗变,往往折射出其背后目标的转变。
大诗人里尔克流连于城中沙龙,常常是前脚才为心仪的贵妇送上最滚烫的情诗,后脚就去“尽享人生自由和自然愉悦。”因为下一个贵妇才是更好的。
但是没关系,这些都不会有损里尔克的名头,他的诗依然迷人,依然会让姑娘心旌荡漾。
事实亦是如此。尽管果断换手OLED,但是谁也不会怀疑海信做好电视的能力。不管是什么技术路线,包括OLED,海信未来都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顶尖的电视制造商之一,人才和技术储备毋庸置疑。
只是,在公开拥抱OLED路线之前,海信对OLED恨不能踏上一万只脚。
当年,某品牌推出了国内首款OLED电视。海信副总经理曹建伟代表海信在多个场合、各个维度抨击OLED的残影、寿命短、图像烧结(每次开机不能超过4 小时)等问题。坚称ULED这一“历经7年技术攻关的中国自主显示技术”才是正途,那句掷地有声的“海信做U不做O”至今余音绕梁。
所谓ULED,本质上仍是LCD,它比普通LCD电视多2倍的背光,并且把屏幕划分成576块,从而实现“智能分区背光,精准调节画质”的效果。
在某一次活动上,海信曾以配备此技术的电视当场PK友商的OLED电视,公开进行“画质主观评价对比测试”。结果当然是毫无悬念,那台一无是处的OLED只能落荒而逃。
除了对于OLED产品性能的诸多打击以外,曹建伟还对于OLED影响中国彩电产业安全发表过担忧,他认为,“OLED是自发光器件,不需要背光模组,一旦OLED成为市场主流,中国企业只能沦为外资品牌的分销商和搬运工。OLED电视的屏占了整个电视机近90%的成本,所以中国品牌做的OLED整机,其实只能做剩余10%的工作,即主板和底座。”
可能出乎海信意料的是,仅仅数年,海信也要开始主动“沦为外资品牌的分销商和搬运工”了。其中甘苦不太好猜,估计是因为海信认为OLED不再构成对中国彩电产业的安全威胁了。
下一站,激光电视
2014年,也就是在发布首台ULED电视的同一年,海信的全球首台DLP超短焦4L激光电视也成功面世。据悉,激光电视这一前沿技术,海信从2007年就已立项,研发时间同样历经了7年之久。也就是说,在那一年,海信同时下注了ULED和激光电视,这代表了海信对于未来显示技术的研判方向。
从本质上讲,激光电视与投影仪工作原理类似,都是将影像信号数字化之后,再通过多重镜片的作用,把影像投射到平面上。由于激光天生就具备色彩丰富度极高的特性,所以搭配适合的抗光幕布,即可在理论上实现最接近现实的画面效果。
虽然优势显著,但激光电视动辙数万的售价仍然让消费者望而却步。有数字显示,在2016年,中国市场仅卖出了2300台激光电视,即便是在销售最好的2018年,全国激光电视出货量也未突破17万台,在全国每年近5000万台的电视机销量面前,这一数字无疑显得有些窘迫。
对于未来的判断出现了失误。海信的这一境况与当年的索尼颇为相似。
2007年,索尼推出了全球首台OLED电视,开拓了OLED电视商业化的先河,但这颇具冒险性的进攻动作却并未给索尼带来丰厚回报,直接导致索尼将其停产,直到2017年才恢复生产。
事实上,海信对OLED的唾弃也正是源于这种商业冒进。时任海信董事长的周厚健就曾在2015年9月说过这样一句话:
“CRT电视是第一代,液晶电视是第二代,OLED电视是第三代,激光电视是第四代。海信是想跨过第三代,直接进入第四代,将第四代前置。”
当然,我们应对这些前沿技术的产业开拓者致以敬意。但从产品发展战略上讲,过早地将成本难以下沉的技术强行投入市场,无疑是缺乏对于现实的足够尊重。
2017年,海信电器的全年净利润仅为9.42亿元,同比下降高达46.45%;2018年,海信电器全年不到4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再度下滑66%。
这一业绩不仅令资本市场感到颇为失望,也让海信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我错了,OLED真香
海信对OLED的态度开始变得暧昧,也是从2017年开始的。
2017年11月,海信发起了收购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95%股权的提案,并最终以59.85亿日元,拿到了东芝品牌在电视领域的40年全球品牌授权。
值得一提的是,东芝在被海信收购之前的数年间,已经拥有了一项名为“OLED Engine Beauty Pro”的画质优化引擎技术,并开始在欧洲等地区战略性销售OLED电视。而在被收购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东芝的OLED发展战略也未见变化,这不禁让人开始想入非非。
收购东芝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有韩国媒体率先曝光:海信将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OLED电视,而为其供应OLED面板的,正是大屏OLED市场的老大哥LG Display。
事实上,经过数年的长足发展,OLED的成本已经得到大幅降低,良品率也已经不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相对的,OLED在响应时间、色彩表现力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大幅凸显,而在2mm级的极致厚度面前,LCD电视只能望而兴叹。
显然,在这内外的双重压力之下,海信服软了,并迅速转变了口风:
“海信并不拒绝OLED产品,待‘合适时机’就会上马。海信此前没有上马OLED项目是因为前期OLED技术并不成熟,价格贵而且容易烧屏,海信要对消费者负责任。”
是的,因为讳莫如深,技术路线选择背后的公司决策失误等问题从未曾提起,消费者再一次被推向前台,成为公司产品转型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从实际动向来看,海信除了在去年8月首次低调展示了自家的OLED电视产品外,还于去年11月在澳大利亚首发了两款OLED电视。最近的一次动态则是在上周,公布了自己将要在4月上旬在日本发售的OLED电视的消息。
据悉,这款即将在日本发售的电视型号为“55E8000”,最大的卖点是应用了海信与东芝最新研发的“REGZA ENGINE NEO Plus”高画质引擎技术。这也基本实锤了,一如谷歌收购摩托手机那样,当初海信收购东芝电视,除了品牌和市场,就是冲着OLED技术的专利而来。
毕竟,谁也不想成为“外资品牌的搬运工。”
入局OLED,海信胜算几何?
从奥维云网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数据报告来看,虽然这半年间国内的电视销量达到了2260万台,同比增长3.6%,但销售额却在725亿元人民币区间震荡,同比反而下降了2%。也就是说,如今的家电市场,仍然没有摆脱此前数年间,各家新兴互联网电视企业“低价拼量”的恶性循环后遗症,整个市场仍然处在“销量上升但营业额却下滑”的怪圈之中。
在这一背景下,各家企业如果想继续在市场中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打出品牌声量、走高端路线,而推出OLED电视,正是高端电视市场的主流打法。
但是,从2013年11月,创维推出国内首款OLED电视开始算起,中国OLED电视市场已经经历了5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间里,国内已然形成了创维、索尼、LG的三强格局,想要在这一格局下分杯羹并不容易。
去年末,曾有海信高管向媒体透露,海信的OLED电视销售重心是在海外市场,中国市场仅有少数高端电视搭载OLED屏。也就是说,海信并没有在国内市场采取过激的战略变化,未来仍将以ULED电视为主、OLED和激光电视为辅的销售策略。
在这一策略下,连续14年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海信电视,还是很有可能挽回业绩颓势。毕竟,索尼就正是凭借2017年回归OLED阵营,在当年拿下了电视业务整体收益8%的贡献率。
种一棵树的最佳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嗯,OLED真香!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