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正在演讲的李彦宏遭遇了不速之客的冷水“偷袭”。他愣了三秒之后,回以一句:“What’s your problem?!”随后他迅速重新调整状态,淡定将意外化解:“AI前进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前行的决心不会改变。”
这一插曲立即引发全民热议。在网络围观者的眼里,有的看到了“李彦宏得体的应对”,有的看到了“网民卑劣的狂欢”,还有的看到了“异见表达者的哗众取宠”。无疑,在这样一场专业的科技大会上出现如此一幕,其中的戏剧性、冲突感实在有太多可以解读。而抛开这些带有价值判断的意见,今天探讨一个科学问题:为什么在紧急场景下,人会想到用英文回应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跟李彦宏留学背景有关,但其实这种反应背后实际上确实是存在心理依据的:人在情绪激动时使用非母语会让语言的杀伤力变小。
研究者发现,通常我们在使用母语时,对情绪颗粒度的表达更加精细、精准,所以我们潜意识也会觉得第一语言表达出的情绪更加激烈。因此,在我们表达正向情绪的时候,通常会使用自己的母语。
反之,在表达愤怒、失望、厌恶等等让人感觉说出来会造成伤害,会有心理负担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会自动切换一种我们认为杀伤力比较小的语言。然后告诉我们自己:“我用外语发火,就没那么火了!对方也不会感受到那么强烈的情绪。”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一种涵养和克制的表现。
所以当李彦宏说出“What’s your problem?!”的时候,大家就不会产生他在发脾气的认知。也因此,当李彦宏迅速调整,回到演讲状态的时候,观众能和他一起重新聚焦在大会内容本身。试想,如果他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更多的个人情绪,哪怕是多投出一个冷眼、多给现场保安一个严肃的指令,留给观众的都将是一个更长时间的错愕和更为尴尬的记忆,而如此一来这场意外无疑将为整个大会带来二次影响。
平心而论,在这种极端意外的情况下,李彦宏能迅速控制负面情绪,从错愕到应对再到平复,几乎就在几秒钟之间,同时当即选择了一种更具距离感的语言来表达态度,足以见得李彦宏确实有着极高的个人涵养和心理素质。大佬的气度和格局,彰显无疑。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要达成这样的境界可能没那么容易,但下一次有不那么积极的情绪需要表达的时候,或许可以试试用英文来应对。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