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科技媒体圈里混,就不知道见任正非有多难,而想要采到任正非,那更是难上加难。据说,一位从业多年的通信老记者离职时,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亲眼见过任正非;而另一位记者为了一次“偶遇”,甚至在巴塞罗那的桥上等了他两个小时。
按理说,记者应该是见多识广的一群人,通信圈里的记者也采访过很多企业的老大:上至三大运营商、下至创业企业的小老板;依然还有那么多人为任正非“痴狂”,可见他有多神秘。
机会终于来了。昨日,中国媒体们对任正非进行了采访,不少老记者的心愿终于在此达成。
初次印象
一群媒体人坐在会场里,看着正在举行的颁奖仪式。一位老人走上舞台,向众人发奖后,在合影时突然像孩子一般高举双手,引发了全场的热情。而这正是笔者对任正非的第一印象。
不久后他坐在舞台中间开始发表讲话,略带西南地区的口音,个别词听不太清。不过讲话很风趣,并不时冒出些比较朴素的说法:“我们认为互联网还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现在汽车还必须首先是车子,豆腐必须是豆腐。”而在接下来的采访中,70多岁的他手势有时还是比较夸张,也能说出很有趣的话:“我没有什么神秘面纱,只有满脸皱纹。另外,我觉得我还很年轻,还是个70后。”
如果经常看他写的东西,就会明白,简朴比喻是他一大特色。比如他把经营好比作“多打粮食”,而在形容未来大数据管道时用了“比太平洋还粗”的说法。
看似一种“底层智慧”的背后,他却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他把一个小企业养成了巨大的全球化公司,这背后不是靠领导者的神秘,而是一种开放的态度。
业务早已开放
在回忆早年的公司时,华为轮值CEO郭平表示“我刚进公司做研发的时候,华为既没有严格的产品工程概念,也没有科学的流程和制度,一个项目能否取得成功,主要靠项目经理和运气。”
而这一切都在1999年转变了。
该年华为正式引入了IBM,开始了管理体系的变革和建设,这之后华为花费十几亿美元,并认真向西方公司学习管理,开展了IT策略与规划(IT S&P)、集成产品开发(IPD)、供应链管理(ISC)、集成财务服务(IFS)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项目,最终使公司走上成功之路,并且将继续走下去。
即使在取得成功的今天,任正非也非常推崇开放,他在不久前表示,“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开放走向成功,中国以前闭关自守没有成功,所以我们也要走向开放。现在很多人希望把国门关起,说中国会强大。错了!中国关门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从来都没有证明中国强大过。美国是最开放的国家,所以美国现在还是最强大。不要看美国有时出现的暂时的落后,但美国是火山喷发式的创新,一会儿冒出一个苹果,一会儿冒出脸书来,只要美国持续开放,谁能阻挡美国前进的步伐?”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华为逐步走向全球化。目前华为约70%的收入来自海外;而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4万外籍员工。
舆论开放进行时
随着华为在西方遭遇质疑,并且手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华为在舆论上近年也越来越开放。
从2009年起,华为开始公布年报数据,并在随后几年加入更详细的资料,比如董事会与管理层名单。而公司CFO、任正非之女孟晚舟也从去年初开始亮相,接受媒体采访。她同时透露任正非持股为1.4%。
在微博上,华为消费者BG CEO、终端董事长余承东也制造出不少热点。这似乎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华为的传统印象。
而主角任正非也从去年开始接受媒体采访,从新西兰、再到英法、最后回到中国。当初,他提及媒体时曾说过:“媒体有他们自己的运作规律,我们不要去参与”。而最近接连出场的理由是“我见国外媒体,是因为国外的商业生态环境需要。”
不管如何,华为目前的体量越来越大,接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而任正非认为随着中美竞争的加剧,华为也已经成了一个具体着力点。这些因素都需要华为更进一步“透明化”。
这位老人还会在媒体面前表现自己吗?我们只能继续地期待着。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