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万达集团的掌舵者,王健林走到哪儿,眼球和关注就会跟到哪儿。作为创业者,王健林敢想、敢说、敢干的形象深入人心,一路走来,他用“冒险”“创新”和“坚持”的“王氏三法”书写出一段又一段商业传奇。
冒险,让他成为市场经济下首批创业家中的幸运儿;创新,让他不拘囿于已有和所得,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实现飞跃式发展;坚持,则是他历经艰险取得成功的必杀技之一。
心之所向,行之所为,他风华正茂时已经是领路人,花甲之年仍然是开拓者。他坚信“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于是带领着他的商业帝国角逐一个又一个的“No.1”。而这些远不是终点,他沉潜波澜壮阔而又跌宕起伏的时代潮流,走得依然执著,因为他的目光一直投注向前方。
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将王健林称为“冒险家”并不为过。他向来敢于冒险,“清华北大不如胆大”,这已经成为王氏语录中的经典一句。
1987年,为了响应国家“百万裁军”的号召,王健林告别了自己18年的部队生活。转业后,王健林来到大连市西岗区区政府任办公室主任。但仅过一年后的1988年,本被认为仕途无量的王健林竟弃政从商。
彼时,国家经济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改造旧城成为城市规划者的选项之一。王健林投身住宅地产,选择的就是旧城改造——大连市西岗区北京街旧城改造项目。
当时,公司测算北京街棚户区的开发成本是一平方米1200元,而大连最贵的房子只卖一平方米1100元,许多人看到这个项目望而却步。但王健林不仅做了,而且还在旧城改造中进行了大胆创新——暗厅改成明厅,安铝合金窗,装防盗门,每户配洗手间。
“这些现在看起来很平常的改动,在当时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那个时候,只有局级干部的住房才可以配备洗手间,因为这个,我还差点被纪委调查。”王健林回忆道。
最终,这个人人避之不及的项目让王健林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挣了近千万元。当时八百多套房子全部卖完,而且每平方米均价卖到1580元,创造了大连市的房价纪录。
“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邓小平对周边的人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这年,万达踩准国家宏观政策的节点,成为东北三省首批5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1992年8月8日,万达集团宣布成立。
和邓小平选择南下深圳一样,王健林也嗅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巨大的机遇,他看到了南下的前景。他说:“留在大连,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永远都是一家地方性的企业。”“看准了就要去干。”1993年万达决定南下扩张。后来王健林提起最初闯荡广东的经历:那时北方人哪儿敢去广东,话都听不懂,去了以后,人家觉得土老冒来了。“但是我觉得一定要走出去,只在家门口不叫汉子。”
尽管在广州第一次开发没有赚多少钱,但这极大地鼓励了万达走出去的勇气。一个北方的企业,可以到当时改革开放前沿、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赚钱,说明这事可以做。1998年始,万达先后到成都、长春等多个城市,全面开始了扩张之路。如今,万达的项目已遍及全国九十余城。
26年来,万达在王健林领导下从住宅地产做到商业地产再跨到文化旅游产业,从一家地方性企业,发展成为国际知名企业,王健林的胆识可见一斑。
“富贵险中求”,在他看来,最关键的是要敢闯敢试,当然,“敢闯敢试不是蛮干,是看准了不怕失败,蛮干是没有目的去干。”“看准了”,也就是把握大方向。而万达的发展正是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并以超越政策的前瞻性获得了时代丰厚的经济回报。
进窄门的孤独者
圣经有言: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回望王健林的创业历程,不难发现,在多个紧要关口,他都选择了进窄门。
在2000年宏观形势一片大好,住宅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王健林孤注一掷转型做商业地产;2005年当商业地产做得如日中天、赚得盆满钵满之时,王健林别出心裁转做“文化”,布局文化产业,2008年又开始“不务正业”做旅游投资。每一次,他的决策都显得独特而难以理解,但是他并不畏惧成为一位“曲高和寡”的“孤独者”。
时至今日,已在商界奋战了二十多个年头的王健林仍在不断做“加法”。做院线、投资文化产业、旅游业,甚至投拍电影,在一直伴随的质疑声中,王健林选择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判断,“想获得超额利润,想赢得比别人更快的发展步伐,一定要敢于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所有人都认为能赚大钱的行业一定不能进,只有少数人认为能做、多数人认为不能做的事情才能获得超额利润,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王健林曾说,“创新者大部分成为先烈,少部分成为先进”,但正是因为有成功的可能性,激励着后来人不断攀登、不断创新,希望成为那个极少数的成功者。
于是,王健林一直扮演着追求创新的“少数派”。而万达的尊严,正来自于它的创新能力。万达发明了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地产发展模式——综合体发展模式,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睐,业界曾评价万达综合体“改变了城市的功能和定位”。
不服输、不认命,他创业路上的探索一直在“非正统”的状态中进行,他的精神也一直处在叛逆状态、革新状态和创造状态。
但“非主流”地进窄门并不等于逆潮流而动,相反,王健林向来擅长顺势而为,这点有目共睹。“做企业一定要顺应国家建设方向,借国家发展之势才能事半功倍。”他曾如此总结成功经验。
“造梦者”依旧在路上
从创业到今天,王健林一直没有停止“造梦”。如今,年届花甲的他梦想依旧在路上。“之所以还没有退休,是我的目标还没有达到。”王健林的新梦想是将万达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做全世界最好的文化集团。如果要给“世界一流”加上个期限,王健林希望至少,或者首先是一百年。因为“国际万达,百年企业”正是万达集团的口号。
一直以来,“百年企业”是众多经营者毕生追求的目标,但能够始终站在时代浪潮上并非易事。居安思危、因时而变从来就是成就百年基业的关键。“不破不立。”显然,王健林认为,要实现这一理想,转型是必然的选项。
“2020年万达将不再是房地产企业。”这是王健林这两年最常说的一句话,其背后传递出的正是万达商业王国谋求转型的决心。“我实心实意想把文化旅游做上去”,王健林认准的事就会坚持到底,“我不做了还要交给下一代人去发展”。
在外界看来,万达的步子迈得“有点快”。但对于这一速度,王健林却表示“很正常”。“如果按正常走的话,我们也许做不到世界第一。美国的那些公司都发展了100年,才在这个行业中排在前面,要走100年的话,我就看不到了,所以我们要更快。”
是的,王健林始终是执著于快速做“第一”的,所以投资逻辑会非常直接,“我买什么能成为全球第一?”在购买AMC前,他曾考察过酒店业,但发现要通过并购成为全球酒店业老大,目前不可行。而万达在中国影院市场已有深厚基础,在拿下AMC之后,能自然成为全球第一的影院公司。此交易也完成了王健林的一个心愿,即成为全世界的“No.1 in something”(某行业老大)。
王健林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将心敞开,格局展开,他每次都透视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未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王健林马不停蹄地去逐梦,并且从未放慢脚步?
仅仅是为了财富?可财富之于一位对“首富”称号都毫不关心的人,已没有那么强大的原始驱动力了。
原来,潜藏于心的是另一重夙愿和使命,“成为一流跨国企业”的他想要“为中国民营企业增一份光彩”。
1978年之后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很多都因外部不确定性因素而纷纷倒下。王健林是硕果仅存的几人之一,也是尚未退出经营管理一线的企业家。在二十多年的创业生涯中,他亲身感受到民营企业地位的低下,不论是在政府官员面前,还是在巨无霸国有企业面前。
王健林直言:“我想看看我们完全靠市场,能不能做出一个世界超一流的企业来。既是为中国企业争光,也是为民营企业正名。这是推动我一直不放弃发展、还在这么努力的原因。”
对话篇“我依然有梦”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最近心情不错,在万达商业地产香港挂牌仪式上,主动做出敲钟的姿势让记者们“摆拍”,并不时摆出握拳或者竖大拇指的POSE,笑容也毫不掩饰地洋溢在往常不苟言笑的脸上。
而在武汉记者会上,王健林更是畅言自己的梦想,这位不停“做梦”的企业家,一直用速度和激情勾勒着其麾下日益宏大的商业版图。
记者在对话王健林的过程中,还原其“梦想帝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希望按图索骥,以此寻得“高大上”的符号叙事背后潜藏的内在纹理与脉络。
始终如履薄冰
《中国经营报》:万达重要的转型,似乎每一次都赶到节点上,这是怎么做到的?
王健林:两方面结合。除了一定的远见外,还有我们自己总是处在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下,比如住宅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说不行,老这么折腾,哪一天大连的市场垮了,我们弟兄怎么办呢,我们得走出去,于是1993年就到广州了。
《中国经营报》:万达持续快速发展的诀窍有哪些?
王健林:用三句话形容:一个是敢创新;一个是能执行,说到做到;第三个是注重企业文化,而且企业文化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同。三大优势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竞争优势。
《中国经营报》:目前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王健林:任何一个企业,内部最大的短板都在人才。这些年我们一直和猎头公司长期合作,但找来的人,虽然会是很高的级别,但并不见得能在某个岗位上得心应手。从大的方面而言,高速扩张的企业,最希望的是国家平稳,没有大的变动。而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希望收到的文件越少越好,如果收到,也最好都是积极鼓励的,最怕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全新转型在即
《中国经营报》:2014年万达在文化产业、海外业务以及资本市场都取得重大进展,回顾这一年,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2015年又有怎样的计划?
王健林:2014年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万达广场超过100家,商业地产在香港上市,以及2014年进入电商的项目,这些注定了2014年是万达标志性的一年。2015年还是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万达连续九年保持了30%的增长,已经创造了奇迹。2015年还有很多的大项目,比如西双版纳投资160亿元的度假区,还有傣秀要开业,在国际上也会有一些大动作。
《中国经营报》:万达多次强调转型发展,在“新常态”下未来转型的方向是什么?
王健林:万达正在进行全新的转型。2014年以前,万达的主要收益还是来源于房地产,鉴于房地产的周期,我们认为高速发展的时期已经结束。基于多方面的要求考虑,万达还要进行全新转型,转型的方向是文化、旅游、金融、电商。我们有非常明确的计划,在2015年1月17日会正式宣布万达转型计划。
《中国经营报》:你作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对正在创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王健林:第一个建议是要敢创业。第二个要务实,结合自身的特点,实实在在地创业,切忌只按自己的想法,最好是能跟周边的指导老师、朋友聊聊。不要眼高手低,上来就想做一个大的项目,不要指望一创业就成首富。一定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做自己熟悉的事情,不要好高骛远。创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不要怕,只要努力,成功离你不远。
梦想依旧
《中国经营报》:你已经到退休年龄,但现在还是充满活力和干劲,动力从哪里来?你现在还有未完成的梦想吗?
王健林:确实有很多人退休了,但也有很多七八十岁的企业家一直在工作中,比如褚老(褚时健)、老柳大哥(柳传志)。其实这个是人生定位的问题。我还有梦想,我的梦想就是把万达带到世界,成为一流的跨国企业,总资产到1万亿元,收入到6000亿元,国外收入占比达到20%,到那一天我有可能就退休了。鉴于还没有达到我的目标,所以我还在身体力行地奋斗。我现在不是事无巨细都管,现在的任务是去设计创新产品,跟集团内几个研究院一起工作。2020年,我66岁,可能要退下来,从事扶贫方面的工作,这方面的事业还可以再做很长时间,至少再做20年。
《中国经营报》:你怎样保持自我更新的能力?如何确保自己始终跟随时代潮流?
王健林:学习能力主要看自己的主动性,时间像海绵,挤挤总是有的。我利用零散时间看书、上网。跟内部人、外部企业家、学者交流,我是很愿意交流的人,这会获得很多知识。
几乎所有创意和设计会议我都参加。像做电商的大会议我参加至少10次以上。再比如汉秀,我至少参与了30次会议。像电影娱乐科技、设备研发都是一起讨论,这就是学习过程。
见证篇王健林解说“钱经”
地产行业总是习惯于推翻人们的常识,“供需决定价格”的理论在房地产市场失灵后,就连“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一民谚,也在这里变得不被买账了。
潘石屹、冯仑等一干“地产明星”痛陈的房企资金链危局并没有换来期望中的救市政策,反而是相对低调的王健林与习惯唱衰房价的王石,暗中得到了政府的帮助——万科与万达悄然获得了央行“总对总授信”在房地产行业的试点资格。这是一项以企业与银行总行签订授信协议,取代全国分行信贷逐级审批的试点。当信贷紧缩令大多数房企苦不堪言之时,如是优惠,无疑是政府选定的“国家队”才能享有的特殊待遇。
此时此刻,王健林多少有些“春风得意”——尽管万达集团IPO的进程还很不乐观。
以信贷投放的方式选拔“地产国家队”,或许并非完全是由上而下的政府主观意志,但在各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无论是王健林还是王石,都成为了事实上的受益者。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