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钱的中国影视界 何时才能摆脱五毛钱特效

骨朵传媒佚名12-27 13:40

 《长城》上映4天破5亿票房,对比媒体对该片的一片吐槽之声,倒是该片的特效赢得了压倒性的好口碑。张艺谋大气磅礴的气场、匠心独运的中国元素和瑰丽的色彩布局,被工业光魔、维塔等好莱坞顶级制作团队制作出了极强画面冲击感。这一次,终于不再是 “五毛特效”了。由此带来的思考则是:这一次老谋子用的还是好莱坞团队,但中国自己的特效团队呢?在一点也不缺钱的中国影视界,我们自己的制作离摆脱“五毛特效”,距离还有多远?

1.png

长久以来,中国的影视特效总是处于疲软的阶段,在网剧、网大快速迭代过程中,中国影视制作的“五毛特效”开始备受诟病,一度被奉为很有网感的PS型特效也开始失去受众,而高质量的特效似乎仍很难诞生。为此,骨朵传媒走访了国内著名特效公司及相关业内人士,捋清中国影视特效行业的的问题所在,中国影视特效想走出“粗陋”困境,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效

5.png

国内著名特效制作公司MORE的制作总监赵浩强在2016年加盟MORE之前,曾有近20年的特效制作经验,并为Base FX服务过多年。Base FX是国内最著名的特效公司之一,曾凭借在HBO迷你剧集《太平洋战争》第1季第5集中的特效制作,获得第62届艾美奖最佳视觉特效奖,这可能算得中国特效公司在国外获得的最强殊荣了。作为Base FX的 合成总监、特技总监,赵浩强参与过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金陵十三钗》等作品,也因此对好莱坞级的特效制作有过顶级经验。

在赵浩强看来,中国影视界的特效制作领域,首先是整体起步很晚,大概在2010年左右才算正式起步。他介绍说,在当时,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动画)对很多客户和特效公司来说还都比较陌生,就像早先拍的《让子弹飞》里一开始的火车翻跟头、《无极》的人体风筝等,虽说有满满的槽点,但在当时也算新鲜事,中国制作团队当时普遍还没有达到那种水准。

差不多从2010年肇始,受到《阿凡达》在内地创下高票房纪录的刺激,国务院在当年推出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一领域。其实如果按这个时间起步的话,发展还算快,现有像Base FX、天工异彩等几家较大的中国本土特效公司,有的已达到上百员工的规模。其中天工异彩凭借去年的《寻龙诀》中超级刺激的两个小时,奇幻绝伦的冒险旅程和巨大的视觉冲击,做出了不输好莱坞大片的正宗摸金范儿,给特效制作业内打了一针强心剂。

缺乏培训机构,是赵浩强指出的第二个问题。中国本土制作人员对CG的理解普遍处于浅层阶段,“只会利用Maya等制作软件,还不能完全理解制作背后的意义,就像即使现在还没有《2012》,中国的团队能清晰的描绘出100级地震的场景吗,即使今天还没有《阿凡达》,中国的团队能清楚的描绘出一个美轮美奂的潘多拉星球吗? ”答案是不能!因为这些制作人员普遍没更没受过正统的训练,没有学习机会,都是靠看别人的片子加一点一点的自我摸索做起来的。这种学习也许不仅是软件的使用,还应当包括基础的艺术感觉,而我们的大学院校或各种培训机构的速度远远没有跟上。

2.png

“中国特效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另一位从业者、Dr_Red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的张曦直接了当地表示。由于特效制作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流水线工程,需要大量人员投入和分工合作,但在国内,太多小型的特效公司无力解决高难度的设计和制作。据张曦了解,目前座标北京的视效制作公司约有100家,但占大多数的仍是工作室类型的小公司,开发能力很弱,整个行业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大多都是用一些像Maya max、finalcut等比较成熟的商业软件,而一个完整成熟的特效行业是分工精细化,这才是中国影视特效走向全球化的有力支撑点。虽然中国已有些规模较大的特效制作公司,但还未形成行业中的精英或巨鳄格局。

但时机已到,虽然整体水平低,但也偶尔能爆出亮点,除了大制作的院线片,电视剧、网剧这几年已经开始有亮点爆出。比如前不久上线的网剧《器灵》,这部专注于影游互动的公司对CG的理解更深入,也由此更精心地设计了特效。无论是霸气御姐赤霄、英气十足的雪月、还是充满异域风情的小兰,都让人眼前一亮。炫酷的打斗场景和由顶级特效团队捉刀的精致特效也都显示出了剧组的良苦用心,不少网友都表示被器灵们圈粉。

《器灵》视效指导、V-Nuts联合创始人迟宗旺在分析备受关注的原因时坦诚表示:虽然相比电影,这个级别的特效远远不够,但“主要原因是大家对网剧特效的整体期待不高,突然有一部比较好的片子超出了期待,就得到了认可。”可见只要制片人有这个意识,并精心去和特效团队沟通,项目还是很容易用特效话题脱颖而出的。

明星片酬过高,抑制了特效市场的发展

投入跟不上,也是“五毛特效”被诟病的根本原因之一。

好莱坞对特效制作向来是大投入,甚至占据预算的一半以上。比如《复仇者联盟》这样的好莱坞大片,50%的预算都用来制作特效,明星片酬大概占35%,剩下的15%才是拍摄费用。这些大片的总投资很多都在2亿美元以上,也就是说光特效一项的花费就超过6亿人民币,所以很多好莱坞大片的海报不是在卖明星,而是在卖特效。

对比而言,中国目前的特效市场投资,体量只有美国的一半不到。国产电影的现状是:总投资远远不及好莱坞,特效制作费用也很少能达到总投资的30%,但却有很多电影投资的80%都用在了演员片酬上。对特效的投入,远远比不上在明星片酬上的大手笔支出。

低投入当然只能带来“五毛效果”,迟宗旺说,好的特效制作跟投入是成正比的,“只花100块就想要做出1000万的效果,那是不可能的,最好也只能达到200块的效果”。而如果一个投资人本身只是低投入一部电影的制作,表示他本身对特效效果就保持了低期待,自然就出不了好的作品。

这样的投资意愿可能来自于资方对特效能否吸引观众,持有怀疑态度。虽然国产片这两年成长迅速,但明星作为票房的引吸力可能更直接,写在项目书里也更有噱头。 “关键在于,大投资不见得会回本,”迟宗旺说,“像诸如 《北极大冒险》之类的不知名的片子,大量的砸钱在特效上面,而票房就不见得能保证,所以也就放低了要求,因此大家只会投有名的片子。”对此赵浩强也表示,“对于中国的投资方来说,除非特别有情怀,才会投。”

在明星片酬的抑制下,国内制作人员的成本提高成为了另一重阻碍。迟宗旺提到:“之前在美国需要100美元做出来的东西,在中国花20美元也可以做出来,但只限于那些低技术含量的东西。而现在,中国人力成本已长到了30至40美元,价格优势没那么明显了。另外,不统一的、混乱的市场价格,导致优秀人才很难集聚到一起,自然也会影响到最终作品的品质。”

中国影视特效与好莱坞之间,隔着一个特效总监的距离

放眼中外电影市场,特效作品中最经典的案例无疑是《阿凡达》,据报道,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最初拿到1000万美金投资后,只做了一件事——全部投入到10分钟样本的拍摄中,并运用了堪称震撼的特效技术,成功的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得以维持后续拍摄。

迟宗旺介绍说,国外更追求专业上的极致。好莱坞的在特效制作方面的要求较中国高出不只一个等级,比如要在一个镜头里面将一个杯子抹掉,首先要还原出这个杯子的模型,同时由于好莱坞的影片多为3D或4K的画面,画质要求相当高,模型和实物的像素差距最多只允许相差3至5个像素。

3.jpg

而在国内,尤其是网剧方面,由于大部分的播放行为是在电脑或手机移动端进行,无论是观众还是片方对像素和画质的都不太高。赵浩强提到,大多数导演对特效制作没有什么了解,一开始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等拍完了才发现原来还可以拍的更好。就像新版《西游记》开播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张纪中听到有记者质疑新版《西游记》引以为豪的特效“太坑爹”,张纪中眉毛一挑:“是有遗憾的地方,你都看出来了,难道我看不出来?只能说,在现有的投资和中国特效制作水平下,我们已经尽力了。”

当然,最主要还是中国的特效制作方本身的要求就不高。中国很多制作成员都是半路出家,把特效制作当一份打工。迟宗浩说:“甚至有的公司直接找一群毕业生进行制作。”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严重缺乏能做统筹、协调的特效总监。

在国内,大部分没经验或者要求不高的导演,脑子里最初对画面很难形成具体要求。迟宗旺说,“有时制作方会准备10种方案做备选,但最终一个都选不中。这样长时间就会造成人力和特效制作成本上的加大,好多团队正是因此而倒下的。”所以如果能够有一个全程参与统筹、策划的特效总监来综合做指导,那么效率必然就会有一个极大的提升。此外,统筹人员跟不上,就容易导致技术环节的不完整,也大大影响了呈现效果。

相比而言,国外特效水平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很会运用团队,国外特效团队大都以数学或计算机动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人人都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像《复仇者联盟》、《侏罗纪世界》这样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后期制作动辄动用上千人的团队,很多都是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动画师、合成师等。尤其是,国外制作团队通常会有一名负责统筹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与编辑和拍摄团队沟通的专业人员,这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方与拍摄团队的沟通效率。“中国尤其缺乏特效制作综合管理人才,”赵浩强说,“只有在制作、拍摄方案、管理方面拥有个近10年经验的人才能承担这个责任。”

此外,影视特效是一个需要精雕细琢的功夫活。以《器灵》来说,V-Nuts团队从《器灵》剧本前期就介入了,和导演、制片、编剧一起分析剧本,了解编剧的初衷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效果,之后通过现场实例场景和实景辅助去实现,然后做出一些概念图或动态预览给到导演和制片人。

后期制作时,先将素材精简到规定的播放时间长度,加上片头、片尾、字幕、植入广告等素材,之后才进入正式的视效制作。20多人的团队,各有分工,包括美工处理、模型(道具)、动画绑定、CG特效、灯光材质渲染、合成、以及专门的跟踪人员(相当于摄影师将现场拍摄数据还原回来)。

但整个流程中,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要不破坏一个房间实现爆破场景,需要将整个场景全部还原,通过现场采集的详细数据,进行后期重新建模,然后制作出爆炸场景,再与现场拍摄的素材融合,给观众以真实房间爆炸的感受。

《器灵》里很多类似场景都是通过这种实景建模后模拟完成的。比如,一个人身上着火了,会建一个接近于100%真人的CD模型,在模型上加火,同时匹配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但这只是粗略的过程,合成的每一步都需要精细的比对,以防止出现音画不同步、特效内容跟实际动作不相符等细节问题。《器灵》第一季里有一把飞刀,因为冲击力不够、路径不对等因素,光飞刀绕圈运动轨迹就改了20多版。“所以真正重点在于对小细节的把握,才能避免发生低级的失误。” 迟宗旺说。

当前中国“五毛特效”作品普遍,大多是制片方为了赶时间,压缩了特效制作的时间。而特效制作需要精雕细琢,面对紧张的档期要求,只能牺牲效果和细节。为此,有些制作方想到的办法是:将一部影片的一部分重要效果交给水平较高的制作公司,余下的就降低要求。“这也导致一部电影里,常常有些镜头感觉很好,但有些镜头简直不能看,差距很大,”迟宗旺说,“因为留给特效的时间太少了,最后只能采取大家同步,由十几家制作公司同时完成一个影片的办法。”

而对这个长时间、精细化的过程,统筹人员就显得分外重要。如果能有一名早期即参与影片策划的特效统筹,尽早参与拍摄前期的沟通,留给特效团队更多的时间,也就能更高效地完成特效制作。如果导演本人对特效引发重视,又注重和团队交流,才能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据骨朵了解,《长城》全片共有1300多个特效镜头,拍摄时,特效总监全程在片场看片,并与张艺谋时时交流;后期特效在洛杉矶做了15个月,据片方透露,有的镜头被改了30多次,张艺谋一遍遍看,一遍遍和特效人员讨论修改方案,这里加点烟,那里打点光,力图呈现出中国味道。

“光是饕餮的造型,维塔工作室就设计了一千多稿,我都看晕了。包括衍生品的开发,过去中国电影不重视这一块,这一次我们也很早就开始准备了。”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说,“长了很多见识,也磨练了很多,这些经验都会用到以后的拍摄中。”

4.jpg

什么时候我们中国自己的特效团队才能崛起到国际大片之中?赵浩强说,国内需要一部像《阿凡达》这样的标杆作品,来引领中国特效向前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国内特别缺乏的。也许《长城》之后,这个局面能被逐步改变。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