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不仅是全国时政媒体的焦点,电影业台前幕后的从业者们也都将视线集中在了行业热点议题上,包括冯小刚、陈凯歌,张国立等这些演艺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都对自身行业中存在相关问题与想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一向给人以和蔼长者印象的国家级演员张国立,其在荧幕中塑造的纪晓岚形象,因忠肝义胆为国献言献策而深入人心,而在现实中谈及原则性的严肃问题时同样秉持坚定立场。两会中,张国立表示“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于艺人更是如此。继提出反对港台分裂者到内地赚钱后,张国立又对准了韩流,提出花高价抢韩星来拍戏,失去了应有的文化自信。
韩流之下冷暖自知 中国成韩国娱乐搬运工
张国立对国内演艺圈现状的痛心疾首与未来发展的担忧其实由来已久,在现实生活中,张国立屡屡提到应限制韩星来华捞金,因此两会中也显得颇有底气。事实上早在十几年前,韩流刚于国内兴起之时,张国立就曾和几位业内人士一起呼吁限制韩剧,他认为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和网络平台是国家资源,不能大开方便之门。
当年张国立主演的长篇电视剧《金婚》正慢慢升温。当有人拿《金婚》跟韩剧相比时,他也曾怒火中烧并坦言:“电视是一种文化产品,电视频道的功能之一就是国家用来宣传自己文化的资源,而现在中国荧屏大肆播放韩剧,电视台一时间涌入大量韩剧与韩国综艺,投资者一味迎合,花高价抢韩国明星拍戏。这不光是对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久而久之还会成了文化入侵的帮手,这种做法既有失我们应有的文化自信和担当,也因此容易导致我们的孩子们欠缺对民族文化的时代认同。”
张国立一席话可谓一针见血,将韩流对我们的负面影响说到了实质,说到了根上。看看如今哈韩族的“势力”就足以说明这话并无危言耸听和夸大。即使那些韩星对他们自己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也感到吃惊,甚至对自己能在中国赚到的钱感到不可思议。
曾有一部很小众的韩剧叫《Fantastic》,其中的男主角“柳海星”就是一个在韩国演艺界因演技糟糕而不入流的演员,在中国却具有超高人气,备受追捧且赚的盆满钵满。不得不承认从某些角度看,韩国擅长揭露讽刺现实的本事在这部剧中诠释的竟让人无法反驳,毕竟国内现状事实如此。
这些年以芒果台为首,不遗余力引进韩剧。从当年风靡全国的《大长今》开始,韩剧被纷纷引进。之前《来自星星的你》热播,国产电视剧几十部加一起没有《星星》的播放量大。“依葫芦画瓢”式的综艺节目在中国更是遍地开花;打开电视,从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到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再到灿星制作的《蒙面歌王》和《了不起的挑战》等等,几乎任何一个在韩国火了的节目模式都被引入到中国。《我是歌手》四季的总收入超过 40 亿,相比之下,在国内经营了接近 20 年的《快乐大本营》全年冠名费也不过 7 亿元。
而请韩星上综艺节目更是各大一线卫视抢收视率的必要手段,韩星们自然也不遑多让,趁势坐地起价,身价那是水涨船高。宋仲基出场费高达800万人民币,请他拍戏要1亿的片酬。韩国人甚至得意地说,输出一个林允儿这个国家便能吃香喝辣。
也难怪韩国人会如此嚣张,林允儿曾参演《武神赵子龙》的价格是35万一集,而拍戏收入和广告代言,综艺节目收入与此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热播后,金秀贤、李敏镐、朴海镇、金宇彬、李钟硕等长腿欧巴先后来中国捞金,以金秀贤为例,录制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不到6小时拿下300万元酬劳,而其内地综艺首秀,录制三小时报酬达600万,此外代言的品牌广告多达30多个,代言费远超过亿元。
那么我们自己怎样呢?好的没学到,这股烧钱的歪风在一众国内娱乐小鲜肉身上倒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今国内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的市场已经被“仙侠”题材的青春剧所挤占。拍摄一部1亿成本的电视剧,要请到这些当红小鲜肉,片酬是以七八千万之间为基准的,剩下只有两三千万留给导演、编剧、团队和后期制作。因为没钱做后续而造成大量垃圾作品出现,这已经成为新的业内常态。
可以说,韩国娱乐文化对于我国而言牵扯两大方面问题;来自产业发展的导向以及来自文化层面的侵蚀。韩星捞金看似只是赚钱而已,但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才是限韩的依据。韩流在中国大众文化市场的出现,一方面以其自身所表达的娱乐性、时尚性、商品性等特征,再加上科技手段更多的融入创作过程,必然会形成在大众文化中的风靡和狂热,一定程度上能够构建青少年思想多变和有时精神空虚下的理念解放。
对于“韩流”这种文化现象极度扩张的视野中,一些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格调低下、思想颓废情绪的写照,对于这些极度追求和盲目追随的青少年来说,无疑形成了一种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下的侵蚀和错误的导向作用。
风靡亚洲十余载 今成文化自信掘墓者
上世纪90年代,随着韩剧的风靡,一股强劲的“韩流”席卷了中国甚至整个亚洲,将韩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推向了世界。在过去的十余年间"韩流"已经从东亚传播至全世界,其极大地推动了韩国娱乐产业的发展和韩国经济的发展。"韩流"兴起的原因包括全球化、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化的融合、韩国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及韩国娱乐产业公司市场化的战略等都为"韩流"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历经十余年的“蜜月期”后,韩流逐渐降温,甚至出现大幅退潮的趋势。自萨德之后,中韩关系受到影响,由此波及到多个行业,当然也包括娱乐业。去年8月,娱乐产业首当其冲,被爆出“限韩令”的说法,包括韩剧、韩国电影、韩国明星参演的影视综艺以及根据韩国影视改编的作品均不得播出。但仅仅在传言限韩开始的三天内,就让CJ、SM、JYP、YG这四大公司总市值下降了3615亿韩元(21.5亿人民币)。而期间又恰逢韩国遭遇多事之秋,总统闺蜜涉嫌干政,总统面临被民众赶下台的窘境,三星频出爆炸事件,让三星的股价大跌,负债累累,加上国内对韩的抵制,经济几近崩盘。
今年是中韩建交25周年,如今包括娱乐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很多有韩方参与的项目却都已停摆。
不过,韩国人也意识到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就得借助中国的力量,韩国 SM 娱乐集团会长李秀满在重庆举办的一场交流会上曾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娱乐企业,而这需要通过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来实现。
自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韩国便一直强调“文化立国”,把经济增长重心都放在了文化产业上。但亚洲文化产业有一个整体性的问题:输出不了欧美市场。因为有语言,习俗和价值观等差异问题。即使亚洲文化产业做得最好的日本,对欧美出口能力也不强。只能输出邻居国家,中国人口众多,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之地。
韩国本土娱乐市场本身存在局限性,若想开拓更广阔的市场,需要更多考虑国外市场的取向和需求,因此韩娱的引入也是必然。以文化输出来讲,韩剧中对家庭生活的细致刻画,传统文化往往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表现出来,看似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却也处处流露着令人动容的亲情,蕴涵了人生道理。它们表达了注重家庭关系的儒家价值观,向中国人展示了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如何保留传统。韩剧往往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文化精髓演绎得炉火纯青,这些正是今天的中国人所缺失而又向往的。
对像韩国这样一个长期受其他文化(尤其是中国、日本和美国)影响的国家来说,它之所以能转而扮演起文化输出国的角色,正是因为韩国和中国都处在东亚文化圈内,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韩国人在感情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都与我国人民相近。观众通过韩剧既领略了多彩的文化差异,又领会了求同存异的亲和。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成为“韩流”得以顺利登陆中国的“先天条件”,也是韩娱入侵带给中国观众积极的一面。
然而,反过来讲,韩剧也由于太过拘泥传统文化传播,而并没有做到“去其糟粕”,如很多韩剧中不停宣扬妇女的三从四德,这种传统礼教上的羁绊对于女性社会地位普遍高于韩国的中国来说,难免会产生一定排斥。其次,由于韩国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影响,不停的吸取却没有得到整合,使得韩国文化看起来比较粗糙,没有足够的积淀,因而经不起细细琢磨,惊艳之后容易对其失去兴趣。所以说“韩流”兴在其文化,亡亦在其文化。
但要谈到其文化对我国文娱产业最大的影响,那就要属最具市场竞争力,有韩国娱乐特色的商业化流水线以及琳琅满目的“明星”产品了。韩剧制作商在尝到成功的甜头后,开始重视起长远的商业目标,在出演阵容方面比起演员来越发依赖于“明星”,拍摄出来的影视片同样比起作品来也更像是“商品”。商业化、流程化打造下收获高额回报的同时,这些“包装精美的商品”也由于批量生产的内容雷同、呈现形式的单一等弊病开始受到观众冷落。处于退潮期的“韩流”就这样在反复商业化操作下最后只剩下了空洞乏味的躯壳。
在“韩流”的强势推动下,韩国向周边国家单向输出着娱乐产品,文化优越感悄然滋生,政府行为的介入,更让周边国家对韩国借电视剧宣扬韩国历史观、文化习俗甚至饮食的做法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不仅如此,这样的“文化霸权主义”也容易引起周边国家地区文化和经济上的保护主义。
韩国影视剧对中国市场过大的冲击,致使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限制措施。自从1993年我国不断引进韩剧以来,屡屡在中国内地创造高收视率的韩剧日益挤压着国产电视剧原有的份额,使其发展举步维艰。这就好比外来生物破坏了本地食物链的平衡。此外,韩国输入中国的电视剧价格也跟随迅猛的势头上涨过快,过高的买入价格让中国内地电视台感到不堪重负。从韩流在中国的涌动开始,韩剧就是其核心动力。如果核心动力骤然降温,势必使“韩流”在中国市场中陷于停滞。
对于韩娱文化的侵袭,究竟算作是潮流化的必然进程还是毒害文化产业的后患,这个问题显然比较难权衡。当今社会为一张专辑,一个签名,或只是为了茫茫人海瞅一眼,便去彻夜排队甚至常年死守,疯狂追逐明星的人不乏其数,于是许多商家便从中发现了发财致富之道,比如贩卖明星的周边产品,或者是请明星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利用所谓的明星效应为自己获取更多利益。
不可否认,偶像化包装起来的文体演艺明星在青少年中影响力、号召力很强,但无论什么明星都不可能是完人,我们的媒体应保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不能把明星捧化为神,对此舆论应因势利导,客观辩证。明星效应是最能在短期内吸引注意力的宣传手法,这点无可厚非。只是明星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天下无敌,反则适得其反,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些青少年因迷恋某明星而痴狂致使其学习成绩下降,耽误学业,挥霍家中钱财,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有极端者上演轻生悲剧。
追星族们因为对明星偶像的崇拜,于是“爱屋及乌”,比如他们刻意摹仿明星们的发式、衣着,到处打听明星们的嗜好,自己也学着去做。有一个少年听说某明星不爱吃某种菜,自己也就不再吃。这种盲目摹仿,并不利于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加布里埃尔说过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因此,我们都应正确审视明星效应所带来的利与弊。
十多年前,台湾娱乐业对于大陆的影响比今天韩国娱乐业对于中国的影响都要大得多。在音乐领域,台湾成熟的唱片工业体系对于大陆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个样板。当时,年轻人追逐的大多是如周杰伦、林俊杰、蔡依林、孙燕姿等歌手,他们是被娱乐工业打造出来的明星。而综艺节目的影响更加显著《康熙来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这样的节目透过网络进入到内地年轻人的娱乐生活,并且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在《康熙来了》宣布将要停播时,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缅怀留言就说明了这些节目本身的影响力。
当年《康熙来了》火了,浙江卫视便开始播出《太可乐了》,上海音乐台则推出了《非常娱乐》。但这些节目并没能产生持续影响力。于是,随着韩娱大潮的兴起,中国公司开始了对韩国娱乐业的复制。最典型的例如“时代峰峻”采用了在日韩非常流行的练习生模式,招收一批未成年的学员,进行免费培训并最终将他们推向市场。 其最成功的案例当属 TFBoys。
可见文化冲击下,客观讲限韩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自己高质量的剧集内容与综艺节目创作才是根本。
高品质产出硬实力输出 避免谨言刻入墓志铭
韩国文化产业的崛起成为许多亟待发展文化产业国家的一个成功范例。韩流的成功经验表明,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完全有实力实现自己的全球化发展。应对韩流我们也应保持理智,以开放大国的姿态,汲取韩流文化之所长,以韩流遭遇“寒流”的教训为戒,切实改善文化产业的发展机制。
韩国文化振兴院曾预测中国资本未来将对韩国文化产业持续投入并逐步扩大影响力,此前有调查显示,中国已经向 11 家韩国游戏、网络企业投资了 8110 亿韩元,向 6 家娱乐企业投资了 1386 亿韩元,娱乐业的总投资接近 1 万亿韩元(约合 55 亿人民币)。
不过,韩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会让韩国娱乐业获得更多的独立性,它不仅仅面对中国一个庞大市场,现如今它在全球市场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鸟叔的《江南 Style》至今依然是 YouTube 上播放次数最多的视频。偶像组合 Big Bang 是第一个获得 MTV 欧洲音乐大奖“Worldwide Act”的亚洲组合。流媒体服务平台 DramaFever 为美国人提供韩剧,月均观看人次达到 2000 多万,会员用户每月在 DramaFever 上花费的时间,是 Netflix 用户的 5 倍。
但中国制作的文化产品进军韩国,独立的语言和文化可能会放缓两个市场间的影响,这是和台湾娱乐业最大的区别。在大陆,韩剧和欧巴们即便再火,也并未成为最主流的娱乐产品,而反向输出的难度会更大。韩国全民素质底子要比中国人好,中国要想反向输出自己文化,那么硬实力与品牌影响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任何一个经济体想要长久地生存发展,首要条件就是需要足够大的经济空间。1980年代韩国的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虽然远远落后于日本,甚至于北朝鲜,但是也可以开始对外出口工业品了,然而韩国在美国大市场根本无法与日本抗衡,更别说开拓欧洲市场。此时,韩国却遇上了千载难逢的经济大机遇;中国改革开放形成了十亿人口级别的超级大市场,当时中国对外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庞大,而且韩国和日本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于是韩国依靠中国大市场实现了经济飞跃。
鉴于当前的时政局势,韩国很可能会被排挤出中国大市场,甚至丧失参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为了整合形成以中国为主的亚欧大市场,开拓更大更丰富的经济空间,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的资格。那么,这对中国文化振兴与输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