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8两周22亿票房启示录:好莱坞大片成国产电影劣化真凶

电科技袁创04-28 16:30
对国内院线而言,即使在我国分账配额等局限之下,那些来自好莱坞的大制作也向来都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绝对主打。随着老美近些年大力度重视国内市场,加之如万达集团等国内相关资本积极对外谋求合作发展。中国投资者和超过10亿的潜在观众已让海外电影行业离不开中国。据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好莱坞已变得跟中国难舍难分,离开了中国其电影行业就没法运转。
 
timg(2017-04-26-14-53-30-767).jpg
 
放低姿态的好莱坞 入华被束手束脚却仍甘心跪舔
 
经过近些年的迅猛发展,我国电影市场无论在院线硬件投入规模,或是票房预期保障上,成绩都可谓斐然。去年11月,中国影院数量超过了之前位列全球第一的美国,每天新增屏幕数超过了25块。一些在小型城镇新设立的首批影院,也开始吸引新一批的消费势力。
 
刚刚上映《速度与激情8》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首映票房为9900万美元,而中国为1.92亿美元,作为创下中国上映的好莱坞电影最高首映票房的本片无疑展示了国内票房实力,更值一提的是,《速8》中国首周末票房便已达1.9亿美元,即使放在北美市场,这样的开画成绩仅次于《星球大战:原力觉醒》2.47亿美元、《侏罗纪世界》2.08亿美元等影片。与当时《速7》在中国内地上映不同,此次《速8》的票房统计被纳入了电商服务费,这部分最终不参与分账的票房大概在8000万左右。也就是说,《速8》首周分账票房大概有12亿多,上映两周以来,这部电影已拿下近22亿元票房。此外,派拉蒙的《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也将在今年暑期档上映。这两部电影的前作都曾在中国分别拿下3.9及3.2亿美元的票房营收。
 
TB2qwurlHXlpuFjy1zbXXb_qpXa_!!887375714.jpg
 
2016年的中国票房市场总体来说的确令人失望,但2017开年以来的三个月中,好莱坞票房表现却让人看到了反弹的迹象。而像《速8》一样的爆红大制作也足够表明出中国票房市场大幅增长的迹象,2015年《速7》上映时内地银幕数2.5万块左右,如今已达到4.5万块,超过北美的4.35万块。2010年詹姆斯卡梅隆的3D大片《阿凡达》引进中国时,很多国内观众甚至情愿购买价格超100美元的黄牛票。最终《阿凡达》在中国的总票房创下了最高票房数额的3倍纪录。
  
电科技(公众号:电科技)认为对于多数观众而言,之所以更愿意看好莱坞电影,是因为国产片比起好莱坞电影的烂片几率要大得多。国内电影市场与国外对比之下,国内投入在创意营销方面做的更多。不过,中国电影产业自信也不是全无来由的。当前,从剧本、演员阵容一直到获批拍摄续集,中国审查机构和消费者,几乎方方面面影响着美国在中国的电影制作和发行。甚至好莱坞与中国的这种相互依赖还渗透到了美国影业公司的日常决策,每当需要做出任何具有风险的制片决定时,都会审慎地考虑中国的票房市场。
 
timg(2017-04-26-14-54-02-796).jpg
 
面对中国带来的强大资本回报,好莱坞先是从眼红到抓耳挠腮,最后不得不选择以注资的方式进入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力争扩大进口片份额。派拉蒙影业前制作总监Adam Goodman曾表示:“10年前我们都没想过会有中国什么事,但现在好莱坞已经到了不得不依赖中国的地步。” 电科技(公众号:电科技)认为在中美合拍片的博弈中,中国公司获得了越来越的话语权,而好莱坞也随之放低了姿态,成为一只温顺的绵羊。
 
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好莱坞的生意毕竟是建立在商业基础之上,中国作为老美眼中的大金主,提出的意见必然不能被忽视。曾有一位业内专向亚洲买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的高管说:“鲜有公司能大规模成功打破好莱坞的行事规则,但现在看来中国的买家们正在接近该目标。”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张,美国人之前所担忧的好莱坞会为了市场份额,会被迫“出卖”自己而讨好中国如今看来已成为现实。不过,很多人或许好奇老美为何没有选择像梦工厂那样成立合资公司,而是会屈就于合拍片(当然东方梦工厂的事实也证明合资的决定也并不一定明智)。
 
timg(2017-04-26-14-56-38-078).jpg
 
事实上,在电科技(公众号:电科技)看来,美国电影资本进入中国远没想象中那么容易。例如比梦工厂更早来中国的华纳,曾试着投资院线,与上影、万达等多个中国公司合作,但其资金却始终进不了中国市场。华纳无法在顶着它的名头的中国电影院里真正占股,而美国法律规定,你没有股权就无法将在中国的收入算入公司营收。面对这样的囧况,自然也就不能让华纳的美国股东满意。由此,华纳于2006年失意地宣布退出了中国市场。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私营与国营资本在美国电影业的投资超数百亿美元,美国制片方几乎变成了对方的傀儡,而反之,美方受中方影视审查及监管系统约束力的影响,也使得其在国内市场开拓方面的工作受到不小阻力与限制。如多数海外制作公司在中国的票房收入分成并不是普遍的五五分,而最多只能分到大约25%,其次,中国每年准许进口外国影片的数量也有严格限制,这使监管机构能确保本地制片方不会被好莱坞进口影片的竞争所击垮。
 
timg(2017-04-26-14-29-49-755).jpg
 
这一约束力不仅体现在电影业,日前美国视频网站巨头奈飞公司(Netflix)也与中国爱奇艺公司签署作品授权协议,意欲进军中国市场。而此前奈飞其实曾尝试过进军中国市场,但最后承认由于我国监管力度过大最终未能达成。
 
有了前车之鉴,在进军中国市场这条路上,好莱坞变得更加谨慎。所以在用影片打入中国市场这条道上,好莱坞也同样要煞费苦心。因为合拍片要面临的明文条框也不见的少。根据广电总局的规定,符合规定的合拍片必须具有以下三个要求:中方出资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必须有中国演员出演主要角色;必须在中国取景。
 
timg(2017-04-26-14-29-52-435).jpg
 
不过,鉴于合拍片并不占用进口片配额且能享受国产片同等待遇,外方票房分账比例可达43%,仅需缴纳10%的所得税。如此优待的政策加之合拍片相对稳妥的投资方式,让好莱坞也甘愿受“寄人篱下”之苦。然而,本土化的好莱坞模式究竟能否持续成为市场突破口,越来越被当作市场主流的好莱坞模式化的本土电影又将把产业环境导向何方?却也值得讨论。
 
远渡重洋拍马屁 不够响亮或是位置有误
 
好莱坞模式完全将电影作为商品经营,以制片人为中心,以满足观众为前提,以营利为目的,将电影产业流水化生产的电影模式。与中国电影从性质上便不尽相同。中国电影除了娱乐商业性质,最主要还带有弘扬中华美德等民族精神,表现人民生活,有教化作用的公众责任。曾与狮门娱乐公司合作过的湖南电广传媒首席内容官周石星表示:“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我们倾向于选择传递正能量的影片。当我们选择投资一部影片时,先要评估影片的政治和政策风险,然后才是商业前景。”
 
起先,那些久经市场考验的好莱坞人面对中国这个庞然大物显得像是一个莽撞少年,显然还不清楚如何跟中国电影产业玩牌。而中国电影虽急于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却也并没学会如何接牌。此时,好莱坞模式勉强引入也只能是削足适履。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讲无疑是弊大于利。
现在很多好莱坞制片公司都竞相在电影里加入中国元素,他们美化中国,至少是不让中国看起来很糟糕。
 
timg(2017-04-26-14-56-29-380).jpg
 
比如马特·达蒙主演的《火星救援》。但同时他们也得考虑国际市场。因此也不会过分渲染中国。比如在电影《2012》中,中国被委以重任快速建造方舟,不过也透露出中国劳力廉价的意味。现在,中美两个电影市场的交流融汇在大银幕上清晰可见。在《独立日:卷土重来》中,对抗外星人侵略的地球联军有中国女星Angelababy,以及有李冰冰等多位中国知名艺人参演的《变形金刚4》这样典型向票房示好的影片,这可以看做是中国明星(资本)地位的提升。但电科技(公众号:电科技)认为在好莱坞的系统和文化体系中,亚裔演员终究更多的只是“东方面孔”的多文化共融符号般的存在。
 
圩).jpg
 
因为能各取所需,中美合拍片近几年大行其道。由成龙、李连杰主演的《功夫之王》、李冰冰主演的《雪花秘扇》都属于合拍片。但就合拍片目前的质量来看,整体却不敢恭维。以《富春山居图》为例,这部投资巨大的影片,使用大量好莱坞班底,但并没有赢得应有的口碑。马特·达蒙主演的《谍影重重5》上映时单为中国提供了“ 3D 特供版”电影却饱受争议。暂且抛开“3D溢价论”不说,发行方默认“中国观众热衷3D”噱头,然而这部“手持跟拍式”拍摄风格并不适合转制3D,直接造成了观影体验滑铁卢。
 
timg(2017-04-26-16-53-22-525).jpg
 
在电科技(公众号:电科技)看来,现在很多美国公司并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如果一部电影纯粹为了赚钱而生,那它潜藏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相信任何观众都不希望在观赏一部充满好莱坞工业电影大片时,被猝不及防的蒙牛牛奶,或是腾讯QQ的生硬植入扫了兴致。
 
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讨好,似乎有点努力错了方向。像范冰冰与王学圻出演的《钢铁侠3》、许晴出演的《环形使者》、周迅出演的《云图》等充斥中国明星脸,叫好或叫座的影片,虽然貌似合拍片,其实并不是。显然,好莱坞并非不在乎自己的声誉,只不过并不奢望在合拍片中拍出精品,它们有另一套赢得中国观众的手段。然而,活在这个圈子里的本土影人却在逐渐被“好莱坞化”。但中国不仅希望汲取更多来自好莱坞的养分,他们更希望自给自足,最终找到专属自己的标签,而不是将自己改造成山寨版的好莱坞。
 
timg(2017-04-28-16-34-49-659).jpg
 
像迪士尼,梦工厂等靠着受众广泛的动画类型片轻松收割着全球的票房市场。对中国这个“顶级抢手货”更是选择以《花木兰》、《功夫熊猫》类似的国风要素作品来讨好市场,其中《功夫熊猫3》更为“极致周到”的采用了国语口型。如此既满足了政策上对文化的需求,又能彻彻底底在中国大银幕上搞一次相对和谐的文化大融合。
 
timg(2017-04-26-14-30-19-691).jpg
 
说起韩国电影,大家会想起泡菜爱情片,说起印度电影,大家脑海会浮现歌舞片,提到日本我们会想到异彩纷呈的动漫。反观中国电影的烙印是什么,武侠片?近年我们所看到的该类型影片似乎失去了原有特色,渐渐沦为披着中国武侠片外壳的美国动作乃至奇幻片,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变得不伦不类。不过从商业角度出发,如果真拍一部中国主题的电影,目前在国际上也的确很难有市场,即使是万达应该也不会制作这类电影。中国电影的发展还需从自身内部寻找道路。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9087780b049bbb54ef4ba547ea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