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全球金融市场迎来“黑色星期一”,多国股市开盘大幅下挫,原油期货、贵金属、加密货币等各类资产纷纷遭受重创,金价、熔断等话题冲上热搜。
这次的全球股市巨震,缘于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的“对等关税”计划。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两项行政令,以“对等关税”为名,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10%的基准关税,并对29个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差异化关税(如欧盟20%、越南46%、日本24%等)。
可以说,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完全就是以“美国优先”为导向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行径。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国家被迫卷入贸易冲突,也破坏了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全球自由贸易网络。
对此,中国在4月4日发布坚决反制的措施,对原产于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同时,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将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将11家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暂停6家美国企业产品输华资质。
这一套组合拳,表明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只不过,虽有提前准备,但关税影响还是有着强大的冲击力,咱们出海的拳头产品——家电产品首当其冲。
根据海关数据,2023年中国家电出口额为877.78亿美元,其中约15%出口至美国。截至今日,美国依然是中国家电最大的出口市场。
此次加征关税,中国家电行业核心出口品类面临34%的叠加关税(此前已累计20%),综合税率攀升至54%。而高昂的关税必定会削弱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压缩中国家电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对中国家电出口极为不利。
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危机的背面往往就是转机。
在全球家电技术的演进历程中,中国曾长期处于技术跟随地位,但过去十年间,我们已经实现了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引领的跨越式突破。
据市场调研机构Omdia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视机品牌海信、TCL、小米的合计出货量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达31.3%,首次超过了韩国三星和LG合计的28.4%份额。
美的、格力,海尔这三个家电巨头,也在近期被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授予了“全球第一”的认证:美的成为2024年全球智能家电销量第一的品牌;格力拿下2024年分体空调销量全球第一的桂冠;海尔则蝉联全球大型家电零售量冠军(16连冠)。
这些超越与领先背后,凝聚着传统家电巨头在跨国拓展时的踏实调研。过去,咱们的产品常因气候环境差异与消费习惯不同而遭遇市场排斥,但是现在,中国企业会先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深入调研当地用户的需求,再确定研发技术方向,破解“水土不服”难题。
例如,海尔针对节能环保的全球大趋势,推出了朗境X11系列洗衣机,不仅比A级能耗还节能60%,还能最长持续进行12小时的换风,有效防止用户因忘记取衣而产生霉味;在中东市场,海信陆续研发出能在60℃极端环境下运行的空调、内置净水系统的沙特特供冰箱、能清洗地毯的埃及大容量洗衣机......
另一方面,当传统企业仍聚焦硬件迭代时,中国家电企业抓准了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进行了产品的套系化和智能场景变革,用新技术范式重构抢占了产业新赛道。
例如,格力的零废热空调既通过AI实现了智能控制,降低空调工作时的能耗,还将空调与热水器结合,以空调产生的废热加热生活用水,降低制热成本;美的、海尔等企业则通过AIoT平台整合超200种智能家电,形成了欧美品牌难以复制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此次美方的关税政策或为中国家电高端化按下了加速键。关税压力下,中国家电企业可进一步扩大对欧美本土品牌的“技术代差”优势。
此外,美国现在想通过加关税让制造业回流,怕是已经晚了。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产能占全球产能的比例分别达到81%、58%、50%、84%,厨电和小家电的产能也占到全球一半以上。中国家电供给的全球主导地位已难以撼动。
因此,美国对进口家电产品加征关税,除了短期内可能会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外,并不能有效弥补美国在家电制造领域的空白,也无法重建已经外迁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而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这既是短期阵痛,也是长期博弈。
当前,全球贸易市场情况愈发错综复杂,中国家电产业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重构的进阶突围。
首先是技术升维。
从海信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芯”,结束了年产7000万台彩电无“中国芯”的历史,到美的通过攻克高速电机、气悬浮轴承等35项卡脖子技术,实现关键部件100%自主化生产,再到格力拥有“分布式送风末端技术”、“磁悬浮电机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等48项“国际领先”技术,累计申请专利接近13万件。
可以说,科技创新始终是中国家电品牌全球化的核心驱动力,无论是传统家电技术还是数智化创新,中国家电企业均已走在国际前列。
而就目前来看,中国家电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迈向“技术引领”的关键转型期,“技术升维”与“绿色低碳”逐渐演变成企业开拓增量市场的核心动能。因此,中国家电企业接下来可继续加码智能家居生态、绿色家电(热泵技术、光伏空调)等增量赛道。
一方面用智能化正重塑家电价值链条,通过高端产品获取更高的利润率以抵抗关税冲击,例如海尔、格力等企业推出AI空调、健康冰箱等高端产品,即使在美售价提升20%后仍保持强劲竞争力。
另一方面,可通过加快升级绿色技术,以欧盟碳关税标准为跳板进入欧洲市场,从而避开美国高关税。例如美的、海信等企业布局光伏空调、节能洗衣机等绿色低碳产品,已顺利进入欧洲市场。
此外,家电企业还可用场景化解决方案替代单一产品出口,开辟软件订阅、数据服务等能实现“关税免疫”的盈利模式。
其次是开辟多元市场。
当前,国际市场对中国家电需求分化明显:欧美市场需求疲软,且竞争激烈;东南亚城市化进程加速,对智能家电的需求旺盛;拉美家电市场潜力大,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中东和非洲随着经济和基建发展,家电需求逐渐增长,且认可中国产品。
中国机电商会发布的《中国家电(白电)出口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家电对东南亚出口增长30%,对中东欧出口增长25%,对非洲增长18%,显示了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
基于此,中国家电企业可以深挖新兴市场,依托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非洲家电普及红利,构建“去中心化”的出口网络。
最后是加强供应链韧性。
尽管当前美方的“对等关税”无差别“扫射”了所有贸易伙伴,但并不代表后续不会与一些国家再签署单独协议,给予一些关税上的“优惠”。
因此,中国家电企业要加码本土化生产,加速在拉美、东南亚等地布局生产基地,利用当地自贸协定发制美方壁垒。例如海尔的墨西哥工厂对北美市场免关税出口,美的通过越南基地向日本出口零关税空调。
这样既能通过“市场分散化”抵御了关税压力,又能实现本土化采购和管理,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关税大棒的背后,暴露了美方贸易逻辑的深层矛盾——既想依赖其他国家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又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对此,中国家电企业要学会“化整为零”,在全球多个市场布局轻资产组装工厂,并借势打造“RCEP+中东欧”双循环枢纽,成为连接东亚与欧洲的“新制造桥梁”。
要知道,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真正壁垒从来都不是关税,而是底层的技术创新。而当“Made in China”这个超级工厂在倒逼之下,逐渐进化为“Created with China”的技术发源地,全球家电产业的权力坐标系必将迎来新一轮转移,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家电产业重塑全球产业链的最佳良机。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搜狗科技文化作者、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 年度光芒体验大奖、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
投稿、商务合作请联络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电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电科技立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